攸縣隱真岩

在山坡一公里許,有一座名叫壽龍山的大石山橫空而過,山麓為寶相寺。 水清如鑒,雖旱不涸,人異之。 石壁走廊上,有一直徑約30厘米的圓形小盤,深8厘米,底平。

隱真岩,原名顯真岩,在鍾佳橋鍾先村寺門前組。從寺門前進山,一條小路直入山坡,兩岸青山竹影,中間水草茂盛,腳下水聲潺潺,山風清涼,讓人愜意頓生。
在山坡一公里許,有一座名叫壽龍山的大石山橫空而過,山麓為寶相寺。隱真岩在寶相寺的後山。登山頂,俯瞰四山環繞,如百千螺髻,出沒於煙波之中,堪稱奇絕。其南對北仙觀,北通龍翔里,東接慈峰山,西連新市鎮。回望縣城,僅數點蒼茫而已。明崇禎年間,雲南布政使縣人文士昂登隱真岩,作詩說:“峭壁層岩宿白雲,登臨盡可出塵氛。花迷幽壑藤蘿古,洞樓清嵐石磴分。”
舊《攸縣誌》和《司空山志》載,隱真岩“相傳為南齊時張司空修煉處,岩右有石臼,臼底微有紅色,如丹砂。臼旁有石蓮花,方廣盈丈。水清如鑒,雖旱不涸,人異之。”因此,吸引眾多的遊人。從寶相寺之右尋流穿竹,拾級而上,至壽龍山半腰,有一小洞,洞口寬約3米,里呈穹窿狀,用條石封閉著,傳為和尚集體安放骨灰的地方,名叫“普同塔”,左右石刻“山中無歲月,世界皆乾坤”的對聯。普同塔右邊走廊石壁,一群如碗狀的大小不一的石洞倒掛著,形似蜂窩,且狀態各異,深淺不一。內壁和口沿被風化得光溜溜的。石壁走廊上,有一直徑約30厘米的圓形小盤,深8厘米,底平。四周無水源,卻長年充水,積濱得呈黑綠色。天工造化的境界,足讓人讚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