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說觀點
1966年,Crick(克里克爵士)根據立體化學原理提出擺動學說(webblehypothesis),解釋了反密碼子中某些稀有成分(如I)的配對。擺動學說認為,在密碼子與反密碼子的配對中,前兩對嚴格遵守鹼基配對原則,第三對鹼基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擺動”,因而使某些tRNA可以識別1個以上的密碼子。
鹼基配對
Crick對於tRNA能識別幾種密碼子的現象,提出鹼基配對的“擺動學說”:
認為除A-U、G-C配對外,還有非標準配對,I-A、I-C、I-U,並強調密碼子的5’端第1、2個鹼基嚴格遵循標準配對,而第3個鹼基可以非標準配對,具有一定程度的擺動靈活性。
舉例說明
擺動學說:處於MM子3ˊ端的鹼基與之互補的反MM子5ˊ端的鹼基(也稱為擺動位置),例如I可以與MM子上3ˊ端的U,C和A配對。由於存在擺動現象,所以使得一個tRNA反MM子可以和一個以上的mRANMM子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