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球莖、葉片和種子。
性味
味甘、辛,性涼。
功效
健脾利濕,解毒。
主治
用於脾虛水腫,小便淋濁,大腸下血,濕熱瘡毒。
相關配伍
1、治脾虛浮腫:擘藍60g,糯米草30g,水皂角30g,蘿蔔頭30g,木防己9g,大腹皮9g。水煎服。
2、治陰囊腫大:鮮擘藍30g,鮮商陸30g。搗爛外敷。
3、治無名腫毒:鮮擘藍適量,搗絨敷患處。(1-3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生食或燒存性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吹鼻。
採集加工
4-7月播種者,夏、秋季采,9月播種者,冬、春季采。
形態特徵
球莖甘藍:二年生草本。植株光滑無毛,具白粉。第1年生莖短縮,近地面部分逐漸膨大成肉質球狀體或扁球體,直徑5-12cm,表面藍綠色,光滑無毛,常有白粉,也有帶紫色的,內面肉質的部分為乳白色,微有辛辣味。葉片集生於球莖的頂部,具長柄;葉片卵圓形至長圓形,長10-25cm,葉片基部兩側有1-2裂片,邊緣具不規則牙齒;第2年生莖伸長,高30-80cm,莖生葉長橢圓形或寬披針形,長8-11cm,寬2-4cm,葉緣具疏齒,或凹波狀,基部漸狹呈翅狀,無柄,但不抱莖。總狀花序生枝頂,開花後花序軸漸延伸,花大,排列疏鬆;萼片4,寬披針形,光滑無毛,直立,外側2枚較大,基部略呈囊狀,內側2枚較小;花瓣乳黃色,長倒卵形,長1.8-2cm,基部具爪,約1cm長;雄蕊6,外側2枚稍短,長雄蕊長1.3cm,短雄蕊長1cm;雌蕊1,子房圓柱形,花柱不明顯,柱頭頭狀。長角果長圓形,先端具短喙椽。種子球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我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供蔬食。
相關論述
1、《農政全書》:“能散積痰。其葉及子能消食積,解面毒。”
2、《滇南本草》:“治脾虛火盛,中膈存痰,腹內冷痛。又治小便淋濁。又治大麻風,疥癬之疾,服之立效。生食止渴化痰,煎服治大腸下血。燒灰為末治腦漏鼻疳,吹鼻治中風不語。”
3、《綱目拾遺》:“能解煤毒。”
附註
本種在“ Flora ofChina”8:18,2001.中的拉丁學名為 Brassica oleracea var. gongylodesL.,本志將其列為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