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從90年代起,日本自衛隊便不斷進行海外人道主義維和任務;進入新世紀後,日本海自還協助配合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例如在印度洋上為美國艦隊提供加油與後勤支援,或者派遣金剛級驅逐艦在戰區外圍海域進行對空監視,並通過資料鏈傳給美軍單位。隨著日本與美國在軍事行動上的緊密結合,進一步擴充海上補給能量便成為當務之急。2003年2月5日,日本海自最新一代的補給艦──摩周級首艦摩周號(AOE-425)下水,於2004年3月15日服役;而二號艦淡海號(AOE-426 )則在2004年2月19日下水,在2005年3月3日服役(即相模號補給艦的除役日)。
設計特點
相較於海自過去的補給艦,摩周級的設計更偏向與美軍協同的海外聯合任務,所以不僅排水量與儲油量更大,而且擁有更好的乘員適居性,在更長的海上作業期間能保持人員的士氣與能力;摩周級的艦尾設有直升機庫與飛行甲板,能攜帶、操作直升機並提供落地維修勤務,故具有更好的長期獨立作業能力,這是過去日本海自補給艦所不具備的特徵。而為了因應海外人道支援任務,摩周級艦內也設有十分完善的醫療設施,包括手術室、X光室、牙科治療室、集中治療室以及病房等,最多能安置100名傷員病患接受治療。
為了提高航速以跟上一線作戰艦隊,摩周級採用兩具英國Rolls Royce - Spey授權川崎重工生產的SM-1C燃氣渦輪,不僅首開日本海自先例,在全球補給艦中也較為少見。摩周級也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雙層船殼設計的補給艦,能降低船殼受損破裂時油料外泄污染海洋的機率。摩周級的噸位比十和田級大得多,滿載排水量高達25000噸,簡潔洗鍊的外觀顯然已經考慮到降低雷達截面,包括向內傾斜並與煙囪整合的上層結構,以及輕型合金桅桿等,煙囪也設有紅外線抑制措施。與過去海自的補給艦相同,摩周級的船艛維持在靠近艦尾的位置,前方甲板用來裝設所有的補給設施。
為了避免補給設施過度妨礙艦橋前方的視線,摩周級捨棄了過去海自補給艦慣用的舊式橋門式補給椼,改用單柱式補給椼,至於補給椼的布局(前後兩對補給燃油,中間一對負責乾貨彈藥)則仍與過去相似。摩周級的補給籌載包括艦艇燃油10000噸、航空燃油650噸、彈藥450噸、潤滑油180噸,乾貨物資(糧食、蔬菜等生活補給品)1200噸、淡水850噸,而整體的最大籌載約16000噸。現摩周級並未配置武裝,不過未來可能加裝兩具密集陣近迫武器系統,使其在高威脅海域作業時仍能有足夠的自衛能力。
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 | |
艦長 | 221米 |
舷寬 | 27米 |
吃水 | 8米 |
排水量 | 標準13500噸 滿載25000噸 |
乘員 | 145人 |
動力系統 | 2×Spey SM-1C燃氣渦輪/40000 雙軸 |
航速 | 25節 |
艦載設備 | |
雷達 | 1×OPS-28E平面搜尋雷達 |
1×OPS-20導航雷達 | |
其他 | 1×NOLR-8B電子對抗裝置 |
艦載設備 | |
補給具 | Type-1海上補給裝置 Type-1物資輸送裝置 |
其他 | 4×六聯裝Mk 36 SRBOC |
本級艦
番號 | 船名 | 施工 | 動工 | 下水 | 服役 | 隸屬 |
AOE-425 | 摩周(ましゅう) | 三井重工玉野廠 | 2002年1月21日 | 2003年2月5日 | 2004年3月15日 | 第1海上 補給隊 |
AOE-426 | 淡海(おうみ) | 日立重工舞鶴廠 | 2003年2月7日 | 2004年2月19日 | 2005年3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