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
《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厲也。猛虎處深山,百獸震恐,及其在阱檻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幽於圜牆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何者?積威約之勢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
釋義
典源譯文
人總是要死的,有的死得重於泰山,有的死得輕於鴻毛,這是因為他們在死的作用方面有所不同。一個人,最好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自身不受辱,再次是臉面不受辱,又其次是不因言辭而受辱,更次的是遭受捆綁之辱,更要次之的是穿上赭衣的恥辱,比這還要次的是遭受戴刑具、被拷打、剃頭髮、戴鐵鎖的恥辱,還有比這更次一等的是遭受毀壞肌體的恥辱,最下等的是遭受腐刑的恥辱,腐刑使恥辱達到了頂點。《禮記》上說:“對大夫以上的人不加刑辱.”造就是說士人不能不嚴格保持操守。猛虎在深山裹,百獸感到恐懼,可它一旦落入陷阱和籠子裹, 便搖頭擺尾向人求食,這種屈服於人的威勢的習性是逐漸形成的。所以有這樣的士人,在地上畫個圈兒作監牢他也不敢進去,削根木頭作法吏他也不敢抬頭答話,而是決計在受辱之前自殺.現在,我被捆綁手腳,戴上了刑具,剝掉衣服被鞭打,關在四面高牆的監獄之中。這個時候見到獄吏就知叩頭,碰上獄卒就膽顫心驚.為什麼呢?因為逐漸積累了對獄吏威勢的恐怖所造成的。已經到了這種地步,卻說自己沒有受辱,豈不是厚著臉皮,哪裹還有什麼尊貴可言呢?
釋義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猛虎在深山,百獸震恐;及在檻穽之中,搖尾而求食,積威約之漸也。” 後遂以“搖尾”比喻卑屈柔順之態。
運用示例
唐 駱賓王 《獄中書情通簡知己》詩:“入穽方搖尾,迷津正曝腮。”
宋 唐庚 《次勾景山見寄韻》:“但覺轉喉都是諱,就令搖尾有誰憐。”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申氏》:“余父執皆世家,向以搖尾為羞,故不屑以相求也。”
另義
(猶曳尾。參見“ 搖尾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