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檔
大專院校招生,調閱考生檔案,即提檔。對考生資格和體檢檔案進行審核,然後確定錄取分數線。
退檔
院校調閱考生檔案數量一般控制在120%以內,由學校確定具體調檔比例,考生錄取與否及所錄專業由學校決定,並負責對未錄取考生的解釋及其他遺留問題的處理。高校不會無緣無故地退掉高分考生而錄取低分考生。一般高分考生被退檔,有三種情況:一是考生的分數雖然高於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但未達到所報專業的錄取專業分數線且又不服從調劑;二是雖然總分較高但相關科目較差;三是身體條件不符合所報專業的要求。如果考生被不合理地退檔,應及時與有關高校聯繫。
高考志願表中,在院校、專業的下面設定一個“專業服從調劑與否”欄目,究竟填報“服從”還是“不服從”,要求考生必須在學校與專業之間進行一次博弈。
出於職業生涯設計、少走人生彎路的考慮,把握性小的院校,應該選擇“不服從”;而把握性大的院校,則可以選擇“服從”。換言之,在確保平行志願的A、B、C、D四所院校已經拉開一定分數距離的基本前提下,A、B院校可以選擇“不服從”,而C、D院校則一定選擇“服從”。但已被自主招生預錄取的考生除外。
原因主要在於,A、B院校距離自己的成績比較遠,帶有“沖”和“冒”的性質,可能上、也可能不上,多數情況下錄取不了,一旦被錄取,只願意學習自己所填報的6個專業,與其錄取到極不理想的專業,還不如進把握性比較大的C、D院校的好專業。而在屬於“穩”、“保”性質的C、D院校里,自己的成績無疑具有一定的優勢,分別所填的6個專業又都是自己的志趣所在,所以隨便放哪一個專業都沒關係,填上“服從”也沒有任何風險。
當然,這裡的基本前提一定不能忽略,即平行志願的A、B、C、D四所院校之間一定要保持足夠的、合理的級差,從高到低,依次應該有5至8分的距離。級差的確定則應當以往年(最好是近三年來)各個院校及其內部專業的錄取分數線為依據,整理、分析出院校及專業的基本走勢,這是填報志願必須要做的基本功。然後,再對照自己的成績或區域排名位次,做出適當的選擇。
出於策略性的考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已經達到一本錄取線、甚至高出許多分的考生在一本的志願里,紛紛選擇“不服從”,目標主要是為了考取二本中理想的院校、理想的專業,而變相放棄與自己分數相當的一本院校。因為雖然是一本的成績,但名校卻進不去,差一點的一本院校又提不起興趣,直接放棄一本的志願全都不填吧,有可能與意想不到的機會失之交臂,所以乾脆就填上最理想的名校、最好的專業,錄取最好,不錄取也不失去什麼,但就是絕不服從調劑,進而表現出足夠的膽略與智慧。
許多考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擔心,如果填了“不服從”,很可能被“退檔”,那么,一下子就會被降到下一個批次錄取了。實際上,這說明還沒有理解平行志願改革的實質,還沒有吃透分數優先的基本原則。
只要A、B、C、D四所院校之間已經保持了合理的級差,就絕不可能發生A志願錄取不了,馬上就退檔到下一批次的情況,否則,就沒有必要再設定下面的B、C、D三個志願了。而後者恰恰就是在A志願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另外提供給你的三次選擇機會。更何況,在招生實際操作過程中,A、B、C、D四所院校不可能同時進場錄取,擠在一起鬨搶考生。無論在哪個省份不同分數層次的學校網上錄取的時間段都是錯開的,對於任何一所院校來說,考生的分數不夠則不可能進檔,根本就不存在退檔的問題。
所謂“投檔分數線”,指院校正式錄取前的調檔分數線。除少數剛剛“踩線”的院校外,一般說來,投檔線都會高於批次線、而低於錄取線。從理論上分析,進檔卻沒有被錄取,考生檔案則必須被退回,再次投向下一批次的院校,即被稱為“退檔”。“退檔”對於考生而言,意味著無形中至少減少了一種選擇,所以,各個院校都儘量壓縮自己投檔比例,大多在1:1到1:1.05之間。
退檔而降低到下一批次錄取的擔心,往往只發生在極少數“踩線”(指剛剛處在本批次的錄取線上一點點、成績有微弱優勢)的考生身上,絕大多數考生都不會遭遇這種情況。
近年來招生主管部門在每一批次錄取工作結束前,都增設了補償性措施,即通知那些處於本批次分數段內但尚未被正式錄取的考生,補填“徵求志願”,儘量不讓一個高分考生因為志願填報的失誤而被動“落榜”。
顯然,所有的院校無論如何都希望考生都能夠選擇“服從”調劑,因為一方面,錄取過程中,操作起來最便捷,進檔就錄取,隨便啥專業都有理由,不必面對考生沒完沒了的責問與質疑。另一方面,每一個院校都不可能全都是好專業,那些沒人肯學的爛專業還指望並等候無數“服從”調劑的考生去充實呢。然而,對於絕大多數考生來說,出於職業生涯的考慮,專業一定比院校更能夠決定人的一生。
調檔
調閱檔案,特指招生工作中把考分達到一定標準的考生的檔案調出來,以備查閱後決定是否錄取 ,院校調閱考生檔案數量一般控制在120%以內,由學校確定具體調檔比例。
高考錄取線
高考錄取線,又叫省控線,或者叫批次線,每個省叫法不同,含義相同,所謂高考錄取線就是指考生想要上某個批次大學必須通過的一條分數線,一般來講,一本大學的錄取線叫重點線;二本大學的錄取線叫二本線;三本大學的錄取線叫三本線或本科線;高職大專的錄取線叫大專線;每年高考的錄取線都不相同,主要是由於當年的招生計畫和報考人數以及當年的高考試題難易程度來決定。
高校錄取步驟一般來講,按照120%的比例進行劃定。比如今年某個省的一本批次的大學文史類招生計畫是10000人,在劃定錄取線的時候,按照考生高考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序,排到第12000(120%比例)名考生的時候,這名考生的高考成績就是該省當年的重點線,如果有同分考生,其分數也算累積。這就是錄取線的劃定方法。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的劃定方法也是這樣的。錄取線劃定後,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進行分類,考生想上一本大學(重點大學)就必須先過重點線;想上二本大學就必須過二本線,想上三本大學就必須過三本線,以下類推。這就是各省的高考錄取線。
高校錄取步驟
投檔是錄取的第一步,高校錄取一般有四步
1、投檔,即把符合該院校招生分數條件的考生的電子檔案投遞到該院校
2、擬錄取,即院校覺得考生符合錄取要求,準備錄取
3、錄取,把符合錄取條件的考生錄取到該院校,既代表已經錄取
4、退檔,省級招生辦投檔的比例是1:1.1,部分院校為1:1.2,即院校招生計畫假如為100人,投檔的比例則為110人。那么就會有10個人不能錄取,它的檔案會被退回到省招生辦公室。
檔案狀態
投檔錄取操作都是透明化的,每個考生投檔的過程(投檔過程在招生網上被稱為“軌跡信息”或者“檔案狀態”)都可以在陽光工程上查到。檔案狀態一般有七種:自由可投、已經投檔、院校在閱、預錄取、預退檔、錄取待審、錄取。
自由可投
表示該考生的檔案沒有投出去或投出去後又被學校退檔,如是被學校退檔,考生可以看到最後一次院校退檔的理由。
已經投檔
表示省招辦已將檔案投給了院校,但院校還未下載投檔信息。
院校在閱
表示院校已下載了投檔信息,正在審閱考生的電子檔案。
"院校在閱"並不表示考生已經被錄取,省招辦投給院校的檔案一般多於招生計畫數,院校通過閱檔後還要退出不予錄取的考生檔案。
預退檔
表示該考生因種種原因院校不予錄取,院校向省招辦提出退檔,對每一個預退檔的考生,院校都會註明退檔的理由。
預錄取
表示院校準備錄取該考生,已通過網路將擬錄取名單提交給省招辦,等待省招辦網上錄檢審核。
錄取待審
表示院校擬錄取名單已通過省招辦網上錄檢審核,但錄取名冊還未經省招辦審核簽字蓋章。
本狀態一般持時間將較長,通常為3~12天。這是因為省招辦審核、簽字、蓋章都是通過人工完成,而一個批次少則一兩萬人,多則十幾萬人,而省招辦的人員有限,不可能快速完成如此多檔案的審核、簽字、蓋章。
一般到達了錄取待審就可以說基本等同於錄取了,除非檔案內有特殊情況:高分低錄,違規錄取,考生檔案有限制等,但是這樣的情況非常少見,例如:2009年湖北省僅出現15例錄取待審又被退檔。
錄取
表示錄取名冊已經過省招辦辦理了審核簽字手續,加蓋了錄取專用章。
錄取通知書
錄取通知書一般會在錄取以後7天收到。但是有可能你只投檔一個學校卻收到數份錄取通知書。
請以省招生辦能否查到錄取信息為準,其它的可能是騙子或者其它非普通高高等教育學校通過混淆概念,騙招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