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接受體 在環境生物學中一般指接受外來物質的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污染物侵入大氣、水和土壤也可以發生化學變化,所以,從廣義上講,大氣、水體和土壤也是接受體。代謝 一般指進入生物體內的物質(外來物)在生物體內發生的水解、縮合、磷酸化、磷酸解、酯化、脫氨基、脫羧基的過程,以及氨基、磷酸基、甲基、硫氫基等的移換作用。
在正常情況下,進入生物體內的外來物變成與生物體本身相同的物質,使機體組織得以不斷更新,並且通過分解、氧化作用產生能量,維持生理活動。有毒污染物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或表皮等途徑侵入機體後,經過轉運,分布到機體的各組織,有些有毒污染物可逐漸積累而長期停留在組織內,形成蓄積。除了少部分水溶性強、分子量極小的有毒污染物可以原形排出機體外,絕大部分有毒污染物都經過某些酶的代謝。體內代謝過程一般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氧化還原和水解,通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等催化外來物。各種有毒污染物由於結構上的差異,不但轉化方式不一致,甚至在細胞內的代謝部位也不相同。多數有毒污染物的轉化是在細胞微粒體中完成的。如苯可在肝微粒體中氧化成酚;苯胺經羥化產生鄰氨基苯酚或對氨基苯酚,甚至也可進行N-羥化,形成N-羥氨基苯;又如二甲基亞硝胺通過肝或其他組織微粒體的N-脫烷基作用,轉變成自由甲基,它能使核酸中的鳥嘌呤甲基化,而具有致癌性。硝基苯亦可在肝細胞微粒體中硝基還原酶的作用下,還原成苯胺。各種細胞的微粒體、血漿或消化液中均有酯酶和醯胺酶,能使各種酯類或醯胺類毒物水解,不少有機磷農藥主要以這種方式解毒。第二步是結合反應。各種脂溶性有毒污染物進入組織後,不論是否經過氧化、還原或水解,大多數要與體內其他化合物結合(如與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結合,與胺基酸或谷胱甘肽結合,乙醯化和甲基化),使原來為活性的外來物轉化為惰性物質,或者原為惰性的物質轉化為活性物質,因此有可能解毒或增毒。有毒污染物經過代謝轉化,最後排出體外。
外來物質侵入大氣、水體和土壤中可發生光化學降解、氧化、水解等反應,以及微生物降解作用,改變外來物質的化學成分和結構,產生代謝產物。如DDT在土壤中經微生物降解後的產物有DDE[1,1-雙(對-氯苯基)二氯乙烯],DDD[1,1-二氯-2,2(對-氯苯基)乙烷],Dicofol[1,1′,1-三氯-2,2(對-氯苯基)乙醇],DDMU[1,1-二氯-2,2(對-氨苯基)乙烯],DDMS[1,氯-2,2-雙(對-氯苯基)乙烷],DDOH[2,2-雙(對-氯苯基)乙醇],DDNU[1,1-雙(對-氯苯基)乙烯],DDA[2,2-雙(對-氯苯基)乙酸],DBP(4,4′-磷苯二甲酸二丁酯),DDM[雙(對-氯苯基)甲烷]和DBh[1,1-雙(對-氯苯基)乙烷]等。
研究各種有毒污染物的接受體代謝,對闡明污染物的毒性及其遷移轉化規律,制定各種環境標準和防治措施,均有重要意義。
參考書目
L. J. Casarett, J. Doull, Toxicology,the Basic Science of Poisons,Collier MacMillan Canada Ltd.,Toronto,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