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器計畫

“探測器”計畫是為蘇聯的載人繞月飛行提供技術基礎而實施的,主要解決從月球返回地球以及太空人能否在近月空間生存等問題。1967年至1970年,蘇聯實施了與載人繞月系統相關技術的試驗,並且在1968年達到了高峰。實際上,在美國阿波羅8號於1968年12月執行載人繞月飛行任務之前,蘇聯就承認,蘇聯的載人航天系統即將具有把一名太空人送入繞月飛行的大橢圓軌道、繞過月球後返回地球的能力。有分析認為,蘇聯已經著手製造由聯盟號飛船衍生的、具有繞月或在月球上著陸能力的月球探測系統——“探測器”號。探測器”計畫最早可追溯到1964年蘇聯實施金星和火星的探測計畫。探測器1號直接飛往金星,探測器2號和探測器3號飛往火星。當蘇聯決定開展具有載人能力的太空飛行器系統的無人飛行實驗時,選擇了執行“探測器”計畫的設計機構。
探測器3號是最早一代的探測器,並且與後來的“探測器”計畫相關,它在飛往火星的途中送回了關於月球的有價值的數據。
探測器3號:1965年7月18日發射,拍攝月球圖片,重950千克,掠月飛行,傳回了月球背面照片,最後進入日心軌道,飛往火星。
宇宙146號:1967年3月10日發射,重約5000千克,飛離地球失敗,難以確定是否成功。
宇宙154號:1967年4月8日發射,重約5000千克,飛離地球失敗,難以確定是否成功。
探測器4號1968年3月2日發射,進行繞過月球後返回地球的飛行試驗,重5600千克,最後進入了日心軌道。
探測器5號1968年9月14日發射,進行繞過月球後返回地球的飛行試驗,重5800千克,首次繞過月球後返回地球,拍攝地球黑白圖片。探測器5號是蘇聯首次進行的繞過月球後返回地球的實驗,不過探測器5號沒有採用預定的跳躍式返回方式,而是採用彈道式再入大氣層,並濺落在印度洋上。這種彈道式再入方式產生了高過載(10~16 g),這種高過載是太空人所無法承受的。
探測器6號1968年11月10日,重5,800千克,繞過月球後返回地球,拍攝地球和月球黑白圖片,採用跳躍式方式再入大氣層,在蘇聯本土回收。這種重返方式通過控制,能夠以低過載進入大氣層並在蘇聯境內進行回收。但是,探測器6號在再入大氣層時產生了艙內失壓,這一缺陷直接導致了聯盟11號事故的發生。
未知有效載荷:1969年1月8日發射,重5,800千克,可能發射失敗,有效載荷未入軌。
探測器7號:1969年8月8日發射,重5,800千克,首次送回彩色照片。
探測器8號1970年10月20日發射,重5,800千克,繞過月球後返回地球,彈道載入,進入北極,第二次水面回收。
宇宙382號:1970年12月2日發射,19,000千克,使用D段(N1火箭第五級)進行測試,實行大範圍的地球軌道機動,據一些西方專家的分析,該飛行試驗與蘇聯的載人登月有關。
蘇聯在進行一系列“探測器”飛行試驗的活動中, 進行了大量的從月球返回地球並再入大氣層的技術試驗和地球軟著陸技術試驗。由於從月球返回地球時的飛行速度非常高,因此該技術比從地球軌道上返回大氣層要困難得多。雖然蘇聯後來終止了“探測器”計畫,但這些以載人探月為目的的計畫,證實了蘇聯至少曾決定將太空人送進繞月飛行的軌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