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蒙古族拜都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方。在孛兒只斤·拜都的後裔族人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拜都氏、或拔都氏,後有滿族、回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du Hala。其中的回族拜都氏就是轉入伊斯蘭教的蒙古拜都氏,亦即當時穆斯林派政變集團的一些成員。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回族拜都氏多冠漢姓為白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孛兒只斤·拜都(孛兒只斤·拔都)。
遷徙分布
拜都氏複姓是蒙古族、滿族共有的姓氏,歷史悠久,今仍在稱呼使用。蒙古族、回族拜都氏世居今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西北部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滿族拜都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方,今多漢化為白氏,並以天水、遼東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亦稱上邽郡。西漢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稱上邽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拜都·布蘭泰
(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著名清朝山西巡撫。
拜都·永貴
(生卒年待考),滿族。著名清朝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