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拜賴茨·亞諾什(Berecz János,1930年9月18日——)原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兼黨中央宣傳鼓動委員會主席、中央社會政策委員會主席。
人物傳記
政治生涯
1930年9月18日生於匈牙利索博爾奇-索特馬爾-貝拉格州伊布拉尼–瑙吉豪拉西區伊布拉尼市的一個農民家庭。1950年考入科蘇特·拉約什大學(今德布勒森大學),1951年轉入布達佩斯厄特沃什·羅蘭大學列寧學院(1957年併入人文學院),1955年畢業。1951年加入匈牙利勞動人民黨(1956年11月改稱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1955年任匈牙利青年工作者協會(共青團)布達佩斯委員會委員。1956年10月任匈牙利青年工作者協會中央委員會大學和學院部政治工作人員。1959——1963年任匈牙利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大學和中學部部長。1963——1966年在莫斯科的蘇聯共產黨中央社會科學院進修,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66年畢業回國後任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布達佩斯第二區委員會工作人員。1966年秋任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外交部委員會書記,1972年9月任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外事部副部長,1974年6月20日——1982年6月23日任黨中央外事部部長。1974年任匈牙利歐洲安全與合作全國委員會主席和匈牙利和平委員會主席。1980年3月27日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82年6月23日——1985年3月28日任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機關報《人民自由報》總編輯。
1985年3月28日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書記處書記兼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鼓動委員會主席,分管意識形態工作。1987年6月23日在中央全會上當選為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1988年12月兼任黨中央委員會社會政策委員會主席。拜賴茨是黨內“穩健改革派”的主要代表,也是格羅斯·卡羅伊的重要助手和“智囊人物”,也是匈牙利社工黨的政治發言人。
1989年4月12日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全會上,拜賴茨·亞諾什、切哈克·尤迪特、盧卡奇·亞諾什和紹博·伊斯特萬四位“穩健派”政治局委員在改組中落選,使得總書記格羅斯·卡羅伊的處境艱難,權力被進一步限制和削弱,而波日高伊·伊姆雷、內梅特·米克洛什的“激進改革派”在政治局形成多數,勢力愈發強大。1989年6月24日在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全會上被解除中央書記處思想書記職務,同年7月被解除了黨中央社會政策委員會主席職務。
1989年10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提前召開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黨改建為匈牙利社會黨,拜賴茨與格羅斯·卡羅伊、蒂爾邁爾·久洛等原社工黨部分黨員反對這個決定,堅持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活動,拒絕加入社會黨,並於1989年12月17日重新組織召開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的第一階段會議,選舉蒂爾邁爾為黨的主席,拜賴茨、格羅斯等人當選為中央委員。1990年 1月27日召開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第二階段會議,通過政治聲明,指出黨的長遠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黨是現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承認匈牙利人民進步的歷史業績,承認匈牙利及國際工人運動永恆的價值。
1985年6月8日當選為索博爾奇-索特馬爾州第6獨立選區國民議會代表,1990年3月作為重建後的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候選人參加國會選舉,但落選。1991年因黨內分歧退黨,1994年開始從商,1997年加入匈牙利社會民主黨,1999年退出政壇,並撰寫回憶錄和自傳。
思想多元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西方“和平演變”的加緊滲透和蘇聯的“改革與新思維”的影響衝擊下,匈牙利各種反對派組織大量出現,並出版了許多地下刊物,進行蠱惑性宣傳,千方百計製造混亂,呈現出進一步蔓延趨勢。面對這一情況,黨的領導人和宣傳輿論部門發生了動搖。《黨的生活》雜誌總編輯洛科什·山多爾於1987年9月10日一次講話中說:“可以而且必須同反對派進行認真的對話”,聲稱他閱讀過反對派出版的地下刊物,認為“這些刊物中表達的許多思想,黨是可以同意的。”9月27日在由黨內“自由化”頭面人物波日高伊·伊姆雷召集的一次討論會上,與會者要求成立“匈牙利民主論壇”,強調它是“公開對話場所”,具有各種世界觀和代表各種黨派觀點的人都可以在這個論壇中發表意見和進行合作,實際上要求實行多元化方針和承認反對派組織的合法性。接著,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央政治局委員拜賴茨·亞諾什對記者發表談話說:“我們承認社會上存在各種不同的利益,利益的多元化很自然地同意識形態的多元化聯繫在一起,這在政治上也有反映。”然而反對派在爭到“意識形態多元化”之後,又進一步要求實行“政治多元化”。匈黨於是又作了以下讓步:1988年通過了在一黨制下實行政治多元化的方針;不久,又允諾實行多黨制,終於在1989年2月召開的中央全會上通過了實行多黨制的決定;於同年6月召開了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反對黨和民眾組織的“三方圓桌會議”,通過談判反對派攫取了很大一部分權力。反對黨派又提出各黨派“宣傳機會均等”要求,匈黨被迫讓出一部分宣傳輿論工具。
反對派在大選中利用它們進行宣傳鼓動,為自己上台大造輿論。其他東歐國家黨的宣傳輿論陣地喪失過程,也大抵是這樣的。凡此都說明了,任何一個階級或黨派在奪取政權之前總是要先造成輿論,這是一個規律。而東歐右翼勢力從主張“思想多元化”到主張“政治多元化”,直到最後攫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只有一步之遙。可見,在東歐,主張“思想多元化”或“意識形態多元化”不過是右翼勢力在奪取黨和國家最高權力過程中而採取的一個重要策略手段和輿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