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龍節是苗族地區特有的一種民俗活動,和苗家牯臧節一樣時隔12年過一次。
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苗族同胞在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開闢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與優美的田園風光。其建築、服飾、語言、飲食、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習俗。以前由於交通不便,通訊信息閉塞,這裡的經濟社會發展舉步難艱。如今,已村村通公路,家家有聯通,生活乃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招龍節是苗嶺人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主要是苗族同胞把龍視為興風降雨的神靈,作為消災免難,祈禱來年,吉祥如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幸福安康,發富發貴之要意。招龍前,全寨各戶主共同籌資,集中商議舉辦招龍事宜,選定日子,確定祭師、砍龍(水牯牛)人,籌備祭物,維修寨內、村頭路尾道路、龍池等。祭物主要為水牯牛1頭、羊1隻、鵝1隻、白公雞和鞭炮、香紙等,每戶酒1斤、米1碗、魚1尾、糯米飯1坨。全寨14歲以上男子被分編為若干組,分別去維修寨內、村頭路尾道路、龍池等。時辰一到,牽著水牯牛、羊等祭物、帶著蘆笙、鑼鼓等於辰日子時先從村邊的維修好的龍池起沿著主峰脈象開始登山,每走到一山山頂停下來插掛一吊白紙條,吹一場蘆笙,到達主峰時逢卯時,即開始舉行祭祀活動。主峰由鼓主和祭師主持,其他山峰由一般人主持。主峰祭物為水牯牛1頭、鵝1隻、白公雞1隻,其他山峰祭物為羊和鴨。
招龍儀式開始,把酒、糯米飯、粑粑、白公雞置於地上,然後焚香化紙,將身披綾羅綢緞,背拴木楔插6至8面小彩旗,腰上掛著6個銅鈴的水牯牛,牛頭朝向東方,祭師口中不停地念招龍詞,不時用右手抓起一把米朝東方撒去,接著又抓一把米分別朝南、西、北方向撒去。此時,吹蘆笙、擊鑼鼓、鳴鞭炮。其他山峰的人聽見,立即用羊、鵝舉行類似祭祀。祭師又念三遍招龍詞,擊鑼鼓三下,才收拾祭物,牽龍(水牯牛)下山,接著各山峰的人先後跟隨下山,一路上吹著蘆笙、唱苗族飛歌、鳴鞭炮,祭師走在前頭,他一邊走一邊撒米,不斷念招龍詞。
龍來前,全村的婦女們喬裝打扮,穿金戴銀,人人揣著祝福,人人挑著希望,家家戶戶把酒、糯米飯、大粑粑擺於長桌上,手持牛角酒在祭龍坪恭候,迎接龍(水牯牛)的到來。龍到了,祭師向他們祝福,並互飲牛角酒,祭師高呼:“龍到家家來,龍吃家家酒,家家發貴又發富。”最後問大家:“是不是?”眾人答:“是”。又問:“龍到各家各戶沒有?”眾人答:“到了。”隨後,鳴鞭炮,吹蘆笙,歡歌載舞,接龍進祭龍坪轉幾圈後,用撐桿將牛頭朝東方擎起,砍龍人手執大刀,含上一口酒突然向牛鼻眼一噴,並迅速操刀朝牛頸砍去,一般只能砍兩刀,操刀人便迅速爬上旁邊事先準備好的樓梯上,不準讓龍(水牯牛)看見。待牛倒地身亡後方能下來。這時,祭師將準備好的香紙沾上龍血,分給各戶迅速跑回家中,表示將龍引進家裡。與此同時,在羊龍坪宰羊,在鵝龍坪殺鵝。牛羊鵝倒地後,由寨主安排其他人剝牛皮、羊皮、去鵝毛。
最後,留少許牛血、牛肉、牛腸肚和羊、鵝肉在祭龍坪里煮熟祭龍,其餘均分給各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