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拓撲心理學原理》全書的主要內容有三,首先是介紹了勒溫本人對其所在時代心理學發展狀況的評價與觀點,指出了數學中的新興分支“也許有助於心理學作為一門真正科學的發展”,“(這些拓撲學概念)非常適用於處理心理學的特殊問題”;其次是用較大的篇幅論述了其生活空間理論及相關概念,特別是提出了著名的公式B=f(PE) —f(LS),即行為(B)隨人(P)及環境(E)的變化而變化,行為隨生活環境(LS)的變化而變化,行為是心理空間的函式,該公式對心理學後來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第三是對心理動力學的論述,由於心理空間的結構取決於心理動力學本身,從而表明動力學概念(如:變化的原因、趨勢、抵抗力、穩固性、平衡、勢力、緊張,等)的重要性。需要說明的是,動力是勒溫心理學立論的基礎,也是勒溫心理學突出的特徵,他認為自己的拓撲心理學與向量心理學都可包括在心理動力學之內,並最終把他所創建的社會心理學體系稱之為“團體動力學”。
作品目錄
原作者代序——給苛勒的一封信 | |
第一部分 心理學的任務與拓撲和向量心理學的基礎 | 第二部分 拓撲心理學 |
第一章 緒論——心理學的現狀 | 一 心理學中基本的拓撲概念 |
第二章 形成規律和描述情境 | 第十章 心理學中基本的拓撲概念 |
規律和個案 | 二 心理環境拓撲學 |
對情境的結構描述 | 第十一章 心理區域、位移和交往 |
個體和環境;生活空間 | 第十二章 心理區域的邊界 |
描述生活空間的方法 | 第十三章 兩個區域的相對位置 |
第三章 關於描述生活空間的一般考慮 | 第十四章 結構的變化 |
生活空間可能事件的總體 | 第十五章 生活空間是有限結構的空間 |
行為編目和行為系統 | 三 個體拓撲學 |
結構程式:摘要 | 第十六章 個體是生活空間內一個分化的區域 |
抽象的優劣;副近法 | 第十七章 描述個體所用的基本概念和同等定義 |
第四章 心理生活空間的內容和範圍 | 四 生活空間的維度 |
心理學中的形相和現實 | 第十八章 生活空間的維度 |
經驗和心理存在 | 文獻目錄 |
什麼是現實的,即什麼產生效果 | 主題索引 |
現象事實和物理學 | |
生少情境和此刻情境 | |
準物理的事實 | |
準社會的事實 | |
準概念的事實 | |
知覺式影響和“軀體”式影響 | |
第五章 心理學的因果之相互關係 | |
第六章 心理生活空間是數學意義上的空間 | |
第七章 心理空間和心理動力學 | |
第八章 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 | |
第九章 數學描述和心理學理論 |
創作背景
1933年8月,勒溫通過美國一個資助過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基金會的資助,永遠地離開了德國,前往美國定居,任職於康奈爾大學家庭經濟學院。在新的環境下,勒溫決定把心理學原理與家庭經濟學結合起來,研究兒童的飲食習慣。勒溫並不孤立地看待兒童的飲食行為,他從兒童所處的社會情境出發,注意社會壓力對兒童飲食習慣的影響。雖然勒溫的英語不流利,表達有困難,但勒溫研究問題的獨特角度、設計精巧的實驗很快就贏得同事的好感和讚譽。在康奈爾大學的兩年中,勒溫出版了他的兩部重要著作:《人格動力理論》、《拓撲心理學原理》。 《拓撲心理學原理》一書是勒溫利用拓撲學概念系統研究人格等心理學問題的結果。
作品思想
以實驗的方法探求行為的動力問題。在心理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大部分心理學家要么以靜止的觀點探討意識與行為的構造和成分,要么試圖發現心理的某種本質特徵,然後以這種所謂的內在本質解釋行為,而對行為的動力問題卻給予了極少的注意。勒溫的拓撲心理學試圖以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理解行為的動力,以需求所導致的緊張系統作為行為的動力源泉,並以實驗驗證了自己的理論假設,說明了拓撲心理學的觀點。
由德國移居美國之後,勒溫的拓撲心理學所面對的是行為主義的強大影響,行為主義幾乎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範式”,不符合行為主義原則的理論和方法皆被看成是對科學心理學的背叛。在這種條件下,勒溫發揚格式塔心理學的傳統,把具有認知色彩的“心理生活空間”“緊張系統”和“準需求”等概念融入他的理論中,並對行為主義的簡單化傾向作出批評。勒溫理論中的認知概念擴大了心理學中認知傾向的影響,為後來的認知革命的興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拓撲心理學所表現出來的面向生活、面向社會的務實傾向。勒溫十分重視對心理學的理論探討。他指出:“事實的純粹堆積只能導致一種混亂的、沒有結果的情境。事實的簡單收集在科學的某些階段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對哲學的、思辨的創立理論的有力反應。但是,對於事件的原因和條件的問題,它不能作出滿意的回答。只有在理論的幫助下,人們才能確定因果關係。”事實上,勒溫一直認為好的理論最實際,因為理論只有能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才能稱得上好理論。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勒溫在創建理論的過程中,時時刻刻注意面向生活,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用理論指導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因此,“勒溫為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提供了理論與套用、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範例。他的團體動力學是融理論、研究與套用為一體。用理論指導研究,研究的結果套用於實踐,反過來,研究和套用又進一步豐富了理論,這正是心理學的發展的正確方向”。
作品影響
該書奠定了拓撲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用拓撲學的原理陳述心理事件在心理生活空間的移動,用向量分析描述心理事件的動力關係及其方向。
該書體現了勒溫的整體性、完形性和場論等思想,且富有獨創性,奠定了勒溫心理學體系的基礎,使勒溫成為拓撲心理學的創始人。故而該書在勒溫心理學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是了解和研究勒溫學術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作者簡介
庫爾特·勒溫,德裔美國心理學家。生於普魯士的莫吉爾瀟(今屬波蘭)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受教於弗賴堡、慕尼黑及柏林大學,在心理學家斯頓夫指導下,於1914年在柏林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離開大學後曾在軍中服過役,並於1917年寫了“戰場之觀”一文,文中已含有他心理場論的思想雛形。後來勒溫重返柏林大學,並於1927年成為教授。1932年勒溫作為訪問教授曾去美國史丹福大學。1933年為擺脫納粹的威協,決定在美國定居。先在康奈爾大學任教兩年,1935年轉任依阿華大學教授10年,1944年轉赴麻省理工學院主持“團體動力學”研究所的工作,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