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牒

拍牒

後來,大顛禪師又到潮陽練江之濱洪氏村一帶地方(今潮陽縣銅盂鎮岐北村一帶地方)傳播佛學,發現靈山鍾靈毓秀,周圍鄉村人口稠密,更是一個傳播佛學的理想地方,便在靈山上創建了靈山禪寺,並在這裡定居下來,成為靈山寺的第一代禪師。 大顛禪師為了使他自己一手創建起來的馬嘶岩寺能夠紮根下來,擴大影響,便立下靈山“拍牒”、馬山蓋印的成規,使得靈山與馬山寺院香火互旺。 從此,這兩個寺院的僧人和民間佛教信徒,便遵照大顛禪師所囑,對這個成規,代代傳承下來,成為一個宗教趣俗;也促使這個寺院自創建以來,歷經各個朝代,代代香火不絕,至今仍為人們禮佛的聖地。

潮陽靈山寺所謂“拍牒”,指的是在靈山佛寺印製施發給佛教信徒的度牒。度牒,在封建時代里,原是一種政府發給經審查準許出家的僧人的證明檔案;凡持有度牒的僧人,便可免除賦稅、勞役;有了度牒,外出遊方,便可通行無阻,並能得到各佛寺的接待和接濟。隨著佛教在我國的廣泛傳播與人們迷信思想的滋長,度牒逐漸演變成人們祈求佛祖超度亡靈升度西方極樂世界、祈請自身來生能輪迴福祿人家的佛法通行文憑。
相傳唐代宗大曆至唐德宗貞元年間,有一位隱居名士杜竹軒來到原為潮陽轄地的水都古洞寨(即今普寧縣池尾鎮馬山一帶地方)馬嘶岩結緣習靜讀書,後值高僧大顛雲遊至此傳播佛學,相得甚歡,便施糧山與大顛,在古洞寨的馬山上創建了馬嘶岩寺,作為他講演佛法的道場。後來,大顛禪師又到潮陽練江之濱洪氏村一帶地方(今潮陽縣銅盂鎮岐北村一帶地方)傳播佛學,發現靈山鍾靈毓秀,周圍鄉村人口稠密,更是一個傳播佛學的理想地方,便在靈山上創建了靈山禪寺,並在這裡定居下來,成為靈山寺的第一代禪師。從此,靈山寺鐘鼓常鳴,經聲悠揚,香菸不斷,善男信女眾多,遍及海內外,影響甚廣;馬嘶岩寺與之相比,那就望塵莫及了。大顛禪師為了使他自己一手創建起來的馬嘶岩寺能夠紮根下來,擴大影響,便立下靈山“拍牒”、馬山蓋印的成規,使得靈山與馬山寺院香火互旺。從此,這兩個寺院的僧人和民間佛教信徒,便遵照大顛禪師所囑,對這個成規,代代傳承下來,成為一個宗教趣俗;也促使這個寺院自創建以來,歷經各個朝代,代代香火不絕,至今仍為人們禮佛的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