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離

抽離

在NLP中,我們把這種意識能力叫做“抽離” (Dissociation),與此相反的叫做“鏈結”(Association)。人類具有轉移感覺的能力。我們雖然可以透過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但我們還可以不用我們的感官,用不那么直接的方式去感受這個世界。我們可以用大腦去思考生活而不一定在生活中思考。我們可以思考我們是怎樣思考生活的,而且我們可以思考我們為什麼是那樣想的。我們可以反覆多次改變我們看問題的角度。

​定義

人類具有轉移感覺的能力。我們雖然可以透過感官來感受這個世界,但我們還可以不用我們的感官,用不那么直接的方式去感受這個世界。我們可以用大腦去思考生活而不一定在生活中思考。我們可以思考我們是怎樣思考生活的,而且我們可以思考我們為什麼是那樣想的。我們可以反覆多次改變我們看問題的角度。

具體呈現

你還可以做得更多。例如:你可以思考到如果你是一個與自身性別相反的人那又會怎樣?或者如果你是上帝,主宰著人類會有怎樣的感覺?或者你再度返回到童年會怎樣?或者你如果成為一種野生動物會怎樣?假如你一直在做著夢,你實際上是其他某個地方的某個人那又會怎樣?你可以想像出無數的情景。而且你還可以幻想出永遠不存在的世界和實際存在而無人知曉的世界。是嗎?

這是我們人性中一個很奇妙的方面:

它使得我們能與他人發生關係,並能理解體會他們的感覺;

它使我們想到我們的行為,並能使我們確定可能會出現的後果;

它使我們做出計畫,並為我們提供我們所期盼的東西。如果沒有這個能力的話,我們就不能去問“我們的生活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更不用說得到答案了。

這種轉變感覺的能力可以有效地調整我們的情緒狀態。如果你從未想過去使用它的話,你可以很快地將這種意識能力培養起來。如果你想在生活中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了這個能力真是太有用了!

詳細介紹

在NLP中,我們把這種意識能力叫做“抽離” (Dissociation),與此相反的叫做“鏈結”(Association)。“鏈結”與“抽離”兩個詞被廣泛地用來劃分人們所創造出的不同觀點。

“鏈結”用來描述對你的感覺體驗予以完全注意的過程(或者甚至是對另外一種觀點的感覺體驗)。它與一些說法,如“生活要現實”、“生活要實惠”、“全身心投入”有關。我們利用這些說法來描述一種完全被“鏈結”到一起的情緒狀態的特點。當我們真正被“鏈結”到一起時,我們並沒有一種被“鏈結”到一起的外部意識,對我們的感覺、行為和思想也沒有一種外部意識。但我們完全被“鏈結”到一起並出自於氣憤、恐懼、嫉妒、愛、驕傲或其他強烈情緒的時候,才能體驗到純粹的情緒狀態,被“鏈結”到一起的情緒狀態是沒有邏輯性的,也與所想出的行為無關。

“抽離”被用來描述對你自己具有外部意識的過程(或任何其它的觀點)。當你思考到“你自己”、“停下來看看”、“退一步想想”、“把你自己從某事中解脫出來”、“把你自己從某種處境中脫離出來”時,你就是在經歷著一種被“抽離”的過程。當你真正被“抽離”的時候,你就會對你的感覺、思想或行為產生一種外部意識。被“抽離”的情緒狀態可以是有邏輯的、有計畫地、有秩序地、講究方法的。它們可以是有理性的狀態,必然導致對你“有意義的”行動和行為。

可是,有一個較明顯的區別。那就是我們總是用我們看問題的觀點把我們“鏈結”起來,甚至當我們被鏈結起來進入一種“抽離”狀態時也是如此。

“鏈結”狀態代表了我們各種緊張的經歷。失戀可以說是一種緊張的經歷,對愛情的思考就不會有這么緊張。憤怒可以說是爆炸性的,但是對憤怒的理解可以用與對方換位思考的方法平靜地進行。當人們處於一種“鏈結”狀態時,往往是不充分估計條件就貿然採取行動。

“抽離”狀態代表了我們大多數的理性經歷。計畫、理解、琢磨、思考、分析和準備通常說來是處於抽離狀態。這些是我們較保守的狀態,可以防止我們“失去控制”。我們可能會失去控制這種想法就代表了一個“抽離”的過程。它以一件事控制著你的“自我鏈結”可能要採取的行動。抽離狀態使我們去理解了一種概念,那就是:我們的行動會產生結果,而且會幫助我們減少可能導致不利後果的情緒反應。抽離狀態雖然會為避免採取行動的人作出解釋,但是,更能使他們積攢資料和信息,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充分“理解”所面對的情況。

也可通過想像來接近“接近”。如果我們去看個電影,一般說來我們會對影片中的一個或幾個人物有個看法。我們會覺得就好像我們真的置身於影片中一樣。導演們創造的吸引人的情景會使你的情緒深深地陷入到影片的情節之中。當你被情節所“吸住”時,那就是一個“鏈結”的過程,即使在你的生活中並沒有發生影片情節中所描寫的事情。你仍然是對你所處的地方、你的所作所為、你的感覺失去了意識。與坐在座位上你後背的感覺相比,你與影片所表現的情緒更一致!

在任何特定的時候,“鏈結”會導致更緊張、更“充分”的經歷。它使你“一下子就被捉住”、“身臨其境”。處於“鏈結”狀態時,時間和計畫的概念就不存在了,而且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看起來不可靠。一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說好七點鐘和你見面,可能八點鐘才能來,他可能把見面的時間扔到九霄雲外去了,或許因事太多而來不了也不來電話。當人們處於這種狀態時,他們一般說來會拒絕做出什麼決定,因為決定會限制他們屆時去做他願意做的事情。這種狀態是一種對行為的體驗。當你處於這種狀態時,很容易陷入情緒的漩渦之中,從而不能保持情緒上的選擇和對外部世界的看法。這樣一來就會有嫉妒或者恐懼感,如對待愛和自由那樣,你可能不會完全意識到行動的後果。與理智相比,這種狀態往往更注重情緒。

在任何時候,“抽離”總是要導致更客觀地感受。它使你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來估計情況。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會意識到時間的概念,因而就能作出計畫。處於這種狀態的人看來可靠。一個人訂於七點鐘和你見面,最晚七點零五分他就會到,而且會充分意識到他晚來了五分鐘。處於這種狀態人願意作出決定,主要是以一種理智的方式作出決定。處於這種狀態人思考問題認真、富有理智。當你處於這種狀態時,就很容易和情緒脫鉤並能利用多種方法去解決難題。你對行動的結果會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種認識主要是來自理智。與情緒色彩相比,“抽離”狀態常更傾向於理智,因而思考會多於行動。

具有了按照意願讓你自己“鏈結”和“抽離”的能力,你就可以在生活中控制你自己的情緒。當你處於“抽離”狀態時,你就會降低情緒上的緊張感。請你思考一下在國外電視裡常出現的心理輔導師和他們當事人所說的話:

心理輔導師:你今天感覺怎樣?

當事人:我非常生氣,讓人難以置信地生氣!

心理輔導師:對於你的生氣你有何感覺?(將當事人領入了一種抽離狀態)

當事人:對此我感到失望。(一種能量很低的情緒狀態,因而氣憤情緒一下子就被轉化了)

心理輔導師:假設你是你所崇拜的一個偉人來看這個問題,你會怎么想?

當事人:也許不必生氣,這可能是一個有益我成長的經驗。(將當事人再次的抽離。我們看到當事人已經不再生氣了,相反的他開始覺得這是一個有益於成長的經驗)

關於“抽離”人們已經知道很長時間了,只是沒有明確地總結成理論教授給我們。你怎樣控制氣憤?許多人會說你就“跑出那種狀態”或者“從那種狀態撤回”或者“做點能達到這種效果的事”即可。他們所說的就是讓你從你的感覺中抽離出來。

人們可以用更明確的方法來講授“抽離”是怎么回事,而不用這樣轉彎抹角。當處於“鏈結”狀態時,你就會完全與你所得到的感覺相一致。你利用你自己的眼睛來看世界,利用你自己的耳朵來聽世界。你講話時會使用主動的措詞(“我感到痛心”)而不使用間接的被動措詞(有些痛苦被感覺到是可以理解的)。

當你處於“抽離”狀態時,你就會有一種不同的看法。由於你就在其中,所以你能看清形勢。從另一個高度,你可能會非常生動地想像出具體的情景。你可以想像一下從頭頂上方看看你自己的情景。從這個高度看你自己會是個什麼樣子?你看到了你的頭頂了嗎?站在那兒的人在想什麼?現在再回到你自身來,並繼續往下讀。當你從上空看你自己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此頁書上所寫文字的意識嗎?可能沒有,是嗎?

“抽離”與從思想上把你自己轉移開有關。這一點通過想像可以絕妙的表現出來。從上空向下看,你自己是一種想像的過程。你可以利用任何想法來想像你自己。你可以從上往下看(往往表示處於一種知識比別人多、道德權威的位置上);你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如從房間的一角(往往表示具有同等的權威性,但具有“統攬全局”的能力)。從“抽離”的角度看,你想像則是不是真實的(實際上,你不會呆在天花板上),所以你也可調整你的副感覺。你可以利用走得更遠(增加距離)、降低畫面尺寸(降低它的重要性)、減弱亮度或者使其成為黑白式等手段來進一步減少情緒的投入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