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鼓型門墩

抱鼓型門墩

門墩是在中國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來支撐正門或中門的門框、門檻和門扇的石頭。枕石的門內部分是承托大門的,門外部分往往雕以鳥獸花飾,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圓兩種造型。門礅的雕刻頗為講究,選材考究,工藝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圓石鼓的兩側圖案以轉角蓮最為常見,講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圖案,如:麒麟臥松、犀牛望月、蝶入蘭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個獅子)圖案。圓鼓上面一般為獸形,上面有站獅、蹲獅或臥獅(俗稱獅子狗),方鼓子也多雕飾。它是四合院建築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種精美的石刻工藝品。

簡介

門墩是傳統民居,特別是四合院的大門底部,起到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一個石質的構件。

特點

有人試著在門枕石上刻了一個通報來客的鼓,有的人在鼓面上雕出蓮花。因為樣子很漂亮,所以有人跟著模仿。

後來人們又想方設法美化台子有人把台子做成了水中荷葉形,不但造型很漂亮,而且"並蒂同心"代表著夫妻美滿,很吉利,於是成為當時最流行的一種樣式。其次,受歡迎的門墩是在祥雲上雕出蓮葉形,再在上邊放鼓。

門墩的構造

門墩是中國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來支撐正門或中門的門檻、門框和門扇的石頭。它是四合院建築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種精美的石刻藝術品。

四合院的門是將門檻鑲入門枕石的溝槽中,再將門框鑲嵌於門檻中,門框、門楣相

連線,與門墩、門檻牢牢地吻合在一起。只要其中某一部分不損害的話,門是不會從外面倒塌的。門扇上達旋轉軸,下部插入門枕石門內側部分鑿出的孔洞中,上部用一個叫“伏兔”(或者叫“雞棲木”、“連楹”)的裝置固定在門楣的內側,通過這個裝置,一扇厚重的門扇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也能輕而易舉的開啟了。

門墩的起源與演變的過程

關於門墩最早出現的時間,目前還無法作出確切的回答。門枕石早在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四合院形成的早期就開始使用了。或許從那時起,經過逐步演化,才成了現在見到的門墩了吧。在門枕石的外側雕刻飾物,似乎很早以前就有了。例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展出的北魏文成帝(公元452~465年在位)皇后陵墓的石券門。這個門的門枕石外側就做成了虎頭的樣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