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時期流行於西夏的陶製馬掛瓶,左右雙系,用以掛於馬鞍之側,極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為裝飾,結合抱月瓶自身獨特風格,將色彩與器形完美融於一體,使其發展成為陳設用的藝術品。抱月瓶以永宣時期最負盛名,其中蒜頭口抱月瓶於康熙、雍正兩朝多有仿製。乾隆皇帝更是喜愛有加,因此抱月瓶成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陳設瓷器之一,外形與花樣也隨著御窯廠不斷創新而變化多樣,異彩紛呈。
種類
雍正釉里紅桃蝠紋抱月瓶
高32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11厘米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種瓷器。亦稱“寶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窯常見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燒制,後停燒。乾隆時又有燒制,多為青花。
清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耳特大抱月瓶
胎釉細潤,精巧端莊。頸兩側置對稱夔龍耳,玲瓏別致。瓶身扁平,形若滿月。全器以青花繪就,口沿外部繪如意雲頭紋一周,頸部則繪蝙蝠作飾。腹部兩面開光,一面繪春耕圖之“耕”,圖中農夫趕牛犁地;另一面則繪“耙耨”,農夫站立木耙上以牛拖行,以打碎泥塊。兩面背景相同,皆是雙桐樹下,阡陌相交,不遠處農舍隱現,所繪人物面目表情及衣褶生動。其餘邊飾為青花繪團壽纏枝花卉紋,發色鮮艷翠亮,運筆流暢,繁而不亂,與瑩白滋潤的釉面相互映襯,別有一番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