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麻戴孝

【解釋】 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處】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你也想著一家兒披麻帶孝為何由,故來這靈堂里尋鬥毆。”
【近義詞】 拽布拖麻
傳說

制度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喪服制度。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首次確立了五服制度,根據血緣親疏遠近的不同規定了五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地的粗細及其製作均有不同。按規定,血緣關係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係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是白、黑、藍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係最親密,要穿棉製的白色衣褲。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
由來

披麻戴孝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老娘,還總是在娘面前誇口:“等娘過了,要好好熱鬧一番,讓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紅戴綠,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場……”老婆婆知道他們說的是假話,想教訓他們一頓,盡到做娘的責任。老婆婆一夜沒合眼,終於想出個辦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用破草蓆把我一卷扔在陰水洞裡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著屋後面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樹林裡的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不花一文錢,這正中了兩個不孝之子的心意,他們馬上答應了。
兄弟倆本來無心看什麼烏鴉與貓頭鷹過日子,但經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時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來。原來,烏鴉與貓頭鷹都是細心地餵養自己的孩子的,這些小傢伙不管媽媽飛來飛去銜吃的有多快,還是張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傢伙長大以後又怎樣對待生養自己的媽媽呢?小烏鴉還不錯,媽媽老了飛不動,覓不到食,就讓她待在家,銜來吃的填在她嘴裡,等到小烏鴉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餵養她。這樣反哺之情,代代相傳。而小貓頭鷹卻截然相反,媽媽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媽媽吃掉。令人傷心的是,小貓頭鷹後來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這樣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倆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這樣對待老娘,將來孩子也這樣對待我們怎么辦?他們不敢往下想,漸漸地改變了對老娘的態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倆剛剛開始孝敬贍養老娘,她老人家卻偏偏過世了,兄弟倆後悔莫及。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們不是穿紅戴綠,而是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貓頭鷹毛色,披一件麻衣,並下跪拜路。
打那以後,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有的地方百姓比較窮,穿一身黑衣服買不起黑布,於是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為了表示要永遠記取烏鴉與貓頭鷹善惡孝逆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