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設計

抗震設計

抗震設計是在重視"計算設計"的同時,要著重從結構的整體出發,在抗震設計中具有主導作用,在結構抗震設計過程中在結構的剛度、強度、延度和軸壓比方面加強結構的"概念設計。目前,許多國家在高層建築的抗震設計方案中,已經出現了新的結構,如:美國紐約的42層高層建築物,建在於基礎分離的98個橡膠彈簧上,日本的建在弧型鋼條上防地震建築物,前蘇聯的建在與基礎分離的沙墊層上的建築物,以及在中國已經獲得了美國、中國和英國發明專利權的,剛柔性隔震、減震、消震建築結構與抗震低層樓房加層結構,都十分成功的套用於工程實踐中,都明顯的在建築結構體型上,改變了傳統的插入式剛箍捆住內力(吸收地震能量)的結構體系。

日本抗震設計

我們的鄰國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日本及其周邊地區。近年來,日本不斷加大城市防震減災的新技術開發,探索城市綜合減災的新思路。不僅如此,日本在建築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規定複雜而嚴格。

1.剛性結構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

在日本許多高層公寓開始銷售不久即告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些高層公寓多半與高層寫字樓作了同等水平的抗震設計。一座號稱日本最高的公寓,使用了與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相同的鋼管,確保了抗震強度。這種鋼管的直徑最大達800毫米,厚度達40毫米,而且鋼管中還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強度高3倍的高強度混凝土,該公寓共使用這種鋼管168根。另外,該公寓還使用了剛性結構抗震體。通常高層公寓柔性結構為主流,靠整個建築來減弱地震引起的搖動,但在強風颳過來時,樓的結構也會發生一定的搖動。採取了剛性結構後,搖動大大降低。如遇坂神大地震級別的地震發生時,柔性結構的建築一般要搖動1米左右,而剛性結構建築只搖動30厘米。

2.使用橡膠提高建築物的抗震性能

在日本東京一座免震結構公寓高達93米,建築物的外圍使用了新研製的高強度16積層橡膠,建築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膠系統的積層橡膠。這樣,在裂度為6的地震發生時,就可將建築物的受力減少至二分之一。一種超高層樓房用抗震裝置,使用的是類似橡膠的黏彈性體,該裝置可將強風造成的搖動減輕 40%,同時也可提高抗震能力。

3.“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統

近日日本開發了一種名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統,即在傳統抗震構造基礎上藉助於水的浮力支撐整個建築物。據日本媒體報導,普通抗震結構把建築物的上層結構與地基分離開,以中間加入橡膠夾層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撐建築物。相比之下,“局部浮力”系統在上層結構與地基之間設定貯水槽,建築物受到水的浮力支撐。水的浮力承擔建築物大約一半重量,既減輕了地基的承重負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膠小型化,降低支撐構造部分的剛性,從而提高與地基間的絕緣性。地震發生時,由於浮力作用延長了固有振盪周期,即晃動一次所需時間,建築物晃動的加速度得以降低。6到8層建築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達到5秒以上。因此,在城市海灣沿岸等地層柔軟地帶也可以獲得較好抗震效果。此外,貯水槽內貯存的水在發生火災時可用於滅火,地震發生後可作為臨時生活用水。這一系統成本並不算高。以8層樓醫院為例,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統高出大約2%。

4.“滑動體”基礎提高建築物抗震性能

獨戶、古舊建築獨戶建築與高層樓房相比整體重量輕,積層橡膠不起作用。有效的抗震方法是在建築物與基礎之間加上球型軸承或是滑動體,形成一個滾動式支撐結構,這樣可減輕地震造成的搖動。古舊建築的抗震問題也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東京都台東區的國立西洋美術館補修了抗震處理結構,東京都豐島區區政廳也實施了補修工程。

5.嚴格的法律

日本《建築基準法》規定,日本的高層建築必須能夠抵禦芮氏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一個建築工程為獲得開工許可,除了設計、施工圖紙等檔案外,還必須提交建築抗震報告書。這一報告書主要內容是,根據地震的不同強度,計算不同的建築結構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進而確定建築的樑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的規格和配比。

日本法律還規定,只有一級建築師以上的人才能有資格編制抗震報告書,而且,報告書中的相關計算必須要使用國土交通省認可的專用程式。普通的一個8、9層公寓樓,其抗震報告書動輒厚達兩三百頁。建築抗震報告書必須經過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檢查,確認無誤後才能開工。

國際最新抗震設計理念

目前,許多國家在高層建築的抗震設計方案中,已經出現了新的結構,如:美國紐約的42層高層建築物,建在於基礎分離的98個橡膠彈簧上,日本的建在弧型鋼條上防地震建築物,前蘇聯的建在與基礎分離的沙墊層上的建築物,以及在中國已經獲得了美國、中國和英國發明專利權的,剛柔性隔震、減震、消震建築結構與抗震低層樓房加層結構,都十分成功的套用於工程實踐中,都明顯的在建築結構體型上,改變了傳統的插入式剛箍捆住內力(吸收地震能量)的結構體系。總之都在建築設計的結構方面設法擺脫在地震災害時,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的插入式剛箍捆住內力的結構體系。其實質都反映了對“似地球為相當好的慣性參考系”為指導理論,所制定的現行抗震硬抗、死抗地震打擊設計規範的動搖,本質上也是改變了建築結構受力體系,而不在似地球為絕對靜止不動的慣性參考系了。

彈性建築日本在東京建造了12座彈性建築,經芮氏6.6級地震的考驗,減災效果顯著。這種彈性建築物建在隔離體上,隔離體由分層橡膠、硬鋼板組和阻尼器組成,建築結構不直接與地面接觸。阻尼器由螺鏇鋼板組成,可減緩上下的顛簸。滾珠大樓美國矽谷興建了一座電子工廠大廈,採用一種抗震新法,即在建築物每根柱子或牆體下安裝不鏽鋼滾珠,由滾珠支撐整個建築,縱橫交錯的鋼樑把建築物同地基緊緊地固定起來。發生地震時,富有彈性的鋼樑會自動伸縮,於是大樓在滾珠上輕微地前後滑動可以大大減弱地震的破壞力。彈簧大樓日本鹿島建築部門發明了一種新的防震大樓營造法:由彈簧把連著地基的基礎部分和建築物主體分開,讓建築物主體處在一種能吸收地震和其他振動衝擊的中介物上。無論地基怎樣搖晃,振動能量傳到這種建築物時也將減到原來的1/10。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