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決策:不確定性與競爭

投資決策:不確定性與競爭

《投資決策:不確定性與競爭》是一本關於個人理財的書,作者是吳仁群。本書主要內容有1.傳統投資決策方法2.實物期權決策方法3.基於實物期權的IT項目風險管理4.競爭對實物期權的影響。5.離散型IT項目投資的期權博弈分析。6.期權博弈理論在技術投資戰略中的套用。 7.連續型IT項目投資的期權博弈分析。

基本信息

投資決策:不確定性與競爭

作 者:吳仁群著
出版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5-1
字 數:150000
版 次:1
頁 數:199
開 本:大32開
印 次:1
紙 張:膠版紙
ISBN:9787501783519
包 裝: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個人理財>>投資指南
定價:¥28.00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有:
1.傳統投資決策方法。簡要介紹了傳統投資決策中常用的方法,並對這些方法的優缺點作了簡單評述。傳統投資分析處理風險時常用的方法有風險調整貼現率法肯定當量法
2.實物期權決策方法。介紹了實物期權的基本類型和評估模型,並利用實物期權方法分析了IT開發項目投資機會價值、軟體升級期權和網路擴張機會價值。
3.基於實物期權的IT項目風險管理。主要提出一種利用實物期權來進行風險管理的思想,即通過投資中嵌入的實物期權與風險之間的對照關係來合理規劃實物期權,構造不同的投資組合,以達到收益與風險之間的均衡。
4.競爭對實物期權的影響。主要分析競爭對實物期權的影響。
5.離散型IT項目投資的期權博弈分析。探討離散型IT項目投資的期權博弈的分析方法,分析競爭和不確定性對投資機會價值的影響。書中以一個簡單二階段博弈為例給出了不同成本信息結構下(對稱、單邊非對稱、雙邊非對稱)雙寡頭市場中各公司的均衡決策。通過分析可以看出,不僅市場結構、信息結構影響公司的收益和數量,而且決策的次序也對公司的收益和數量產生影響。
6.期權博弈理論在技術投資戰略中的套用。運用離散型IT項目投資的期權博弈分析方法以實例形式分析了競爭、不確定性與公司技術投資戰略的關係。
7.連續型IT項目投資的期權博弈分析。使用動態規劃方法,分析了不確定性、占先和外在性對投資機會價值的影響,並對比分析了合作均衡與不合作均衡。

目錄

第1章緒論
1.1傳統的投資決策理論
1.2基於實物期權理論的投資決策
1.3基於博弈論的投資決策
1.4期權博弈理論
第2章傳統投資決策方法
2.1投資決策的一般方法
2.2投資方案決策分析
2.3投資決策的風險分析
第3章實物期權決策方法
3.1實物期權的基本類型
3.2實物期權估計模型
3.3實物期權方法在IT項目投資決策中的套用
附錄A
第4章基於實物期權的IT項目風險管理
4.1引言
4.2IT風險和IT期權
4.3基於實物期權的IT投資風險管理方法
附錄A
第5章博弈論基礎知識
5.1博弈論的演進
5.2基本概念
5.3博弈表示方法
5.4求解方法與常見模型
第6章競爭對公司實物期權影響分析
6.1問題描述及假設
6.2計算NPV值
6.3分析、示例及結論
6.4啟示
第7章離散型項目投資的期權博弈分析
7.1期權博弈分析概述
7.2離散型投資的期權博弈的一般性分析
7.3結構對投資決策的影響分析
第8章期權博弈在戰略技術投資中的套用
8.1引言
8.2一階段戰略投資
8.3二階段戰略技術投資
8.4電子商務發展的期權博弈解釋
第9章連續型投資的期權博弈分析
9.1引言
9.2預備知識
9.3模型假設
9.4均衡分析
參考文獻

書摘插圖

第1章緒論
1.1傳統的投資決策理論
(1)傳統的NPV法
傳統投資方案評價時使用的指標分為貼現指標和非貼現指標。貼現指標是指考慮了時間價值因素的指標,主要包括淨現值、現值指數內涵報酬率等。非貼現指標是指沒有考慮時間價值因素的指標,主要包括回收期、會計收益期等。相應地將投資決策方法分為貼現的方法和非貼現的方法。
貼現現金流量方法忽視了資金的時間價值,而且難以提供科學的決策標準,20世紀60年代以後被貼現現金流量方法所取代。同時,三種非貼現現金流量方法中,淨現值法被論證為最適用的投資決策方法。
所謂淨現值(NPV),是指特定方案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與未來現金流出的現值之間的差額。若淨現值為正數,說明貼現後現金流人大於貼現後現金流出,該投資項目的報酬率大於預定的貼現率,投資是可行的;若淨現值為負數,說明貼現後現金流人小於貼現後現金流出,該投資項目的報酬率小於預定的貼現率,投資是不可行的。
考慮到風險對投資項目的影響,可以按照投資風險的程度適當地調整投資貼現率或投資項目的現金流量,然後再進行評價。
投資風險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風險調整貼現率法。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對於高風險的投資項目,採用較高的貼現率計算淨現值,然後根據淨現值法的規則來選擇方案。這種方法的,關鍵是如何根據風險的大小來確定風險調整貼現率。貼現率問題(theDiscountRateDilemma)難倒了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在內的許多著名經濟學專家。這些學者認識到了或有投資的折線形損益,也認識到了需要對不確定的損益進行貼現。但是,薩繆爾森在1965年出版的著作以及其他學者在此領域早先的著作並沒有解決貼現率的問題。
確定一個含有風險的貼現率有若干種不同的方法,如用資本成本定價模型、綜合資本成本,以及項目本身的風險來估計貼現率等。
為了克服風險調整貼現率法的缺點,Hodder和Riggs提出了肯定當量法。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用一個係數把有風險的現金流量調整為無風險的現金流量;然後用無風險的貼現率計算淨現值。肯定當量法是通過對現金流量的調整來反映各年投資風險,並將風險因素與時間因素分開討論,這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是,肯定當量係數很難確定,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估算,數值差別很大。因此,該方法在實際中很少套用。
(2)決策樹分析
決策樹分析(DTA)是通過分層次的方式給出所有可能的選擇,以幫助管理者掌握決策問題的結構。當不確定性出現在明確的離散時間點上時,用DTA方法分析複雜的連續投資決策十分有用。傳統的NPV方法可能被管理者錯誤地使用,而傾向於僅僅接受或拒絕項目的初始決策。DTA使得管理者明確地認識到初始決策與後序決策之間的關係。
DTA決策的基本結構如下:面對一系列決策,管理者以過去的信息或以一定成本得到的信息為基礎,基於自己對不確定性結果的偏好和對投資機會的機率判斷,選擇效用最大化的投資項目。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