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恩寺[北京市石景山區境內寺廟]

承恩寺位於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東部,始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禮監太監溫祥興建,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9000平方米,寺東為三界伏魔大帝廟,西為龍王廟。

承恩寺座北朝南,古樹參天,格局完整。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鐘鼓樓、東西配殿和倒座房。 大殿兩側有配殿、廂房數十間。大雄寶殿舊存銅鑄釋迦牟尼大佛;天王殿左右各有倒轉角房3間,轉角處起閣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天王殿北為大雄寶殿,面闊5間,前廊後廈;大雄寶殿北有法堂5間;大雄寶殿與法堂之間,左右各有配殿3間、廂房7間;大牆院內四角各有一座石砌古碉樓。

2006年5月25日,承恩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法堂殿 法堂殿

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禮監太監溫祥興建,正德八年(1513年) 竣工,明武宗賜額承恩禪寺,僧錄司左覺義宗永為寺院首任住持。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和三十年(1850年)三次重修。

北京解放後,該地被模式口村委會接管。

1955年,該地成為九中學校的一部分。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該地獨立建校,為“石景山中學”。

改革開放後,1980年,“石中”併入九中,再次成為九中的一部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承恩寺劃歸石景山文化委管轄。

二十一世紀初,承恩寺開始三次大規模維修,主體建築基本恢復原貌。

建築格局

格局

天王殿 天王殿

承恩寺位於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路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9000平方 米,寺東為三界伏魔大帝廟,西為龍王廟,北部為6000平方米麵積的操練場。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四進殿宇。大殿兩側有配殿、廂房數十間。大雄寶殿舊存銅鑄釋迦牟尼大佛,“文革”中毀。天王殿左右各有倒轉角房3間,轉角處起閣東為鐘樓,西為鼓樓。天王殿北為大雄寶殿,面闊5間,前廊後廈。大雄寶殿北有法堂5間。大雄寶殿與法堂之間,左右各有配殿3間、廂房7間。天王殿存六鋪壁畫,東西牆四鋪壁畫各繪一騰龍;北牆繪兩幅“放生圖”。大牆院內四角各有一座石砌古碉樓,碉樓間有地道相通。寺東為三界伏魔大帝廟,前後兩院,院內有殿宇十數間。

特點

承恩寺有五絕:一為壁畫,一為碉樓,一為鐘鼓樓,一為人字柏,一為上馬石。大雄寶殿、天王殿等殿堂均繪有精美彩畫,除天王殿,其餘不存。寺廟院內四周有石砌碉樓四座,樓高三層,碉樓下有地道連通各處。每座碉樓方方正正,邊長十餘米。層之間原有隔板,牆上築有石窗,是由整塊的石材鑿成篦狀的,起著射箭的箭眼作用。寺廟整體建築成“回”字形,除了外面的大牆,自天王殿至法堂,四面均由殿堂房屋圍住,成為內院。內院東南、西南院角是鍾、鼓樓,與其它寺院獨立建築的鐘鼓樓有別。法堂北是一塊6000平方米麵積平地,不栽花,不種樹。

文物遺存

轉角處的鼓樓 轉角處的鼓樓

《民國二十年僧案選》記載:“(承恩寺)面積畝數,約十四畝有餘, 又毗連餘地三十三畝。本廟房屋間數,一百二十五間。附屬土地畝數,平地山地二頃零七畝。又雲,慧志和尚自置民紅契地二頃十八畝……廟內神像有毗盧佛、釋迦佛、菩薩、韋馱、伽藍、天王、金剛、十八羅漢、天仙聖母、二郎神、關帝,泥質神像共二十七尊,銅質五十一尊,銅鐘二架,大鼓二面,鐵磬一口。藏經全部十分之四。”

大雄寶殿前立三石碑:一為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敕賜《承恩寺碑》,一為乾隆年間(1736—1795年)重修碑,一為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修承恩寺碑》。

寺院東北角的碉樓 寺院東北角的碉樓

天王殿內北牆東西兩側各繪有“放飛圖”和“放生圖”,畫中主角都是 皇帝、皇后以及6名陪伴的侍女。這些壁畫均採用明代瀝粉堆金工藝。畫高2米寬約3米,繪碩大威猛的龍四條。有黃龍、綠龍、青龍、白龍,其中白龍壁畫保存較好,形態完整清晰,盤旋在雲天之中。

後牆兩鋪都是“放生圖”,刻劃了佛教人眾愛護生物的場景。人物全是一男七女,男為高官,女似為其眷屬。西側橋頭男子捧一水盆傾倒,水順勢直人河中,水裡有放生的魚蝦等。仕女則衣飾華麗,神態安詳肅穆。東側是放生禽鳥。

在東西配殿的外檐樑上,兩邊各有九幅彩繪。畫面以“二龍戲珠”為主要題材,使用了略帶誇張的表現手法,一邊兩幅,都是二龍相對而舞,中為一光焰四射的金珠。龍全身貼金箔,周邊重彩。除龍外,動物圖像有八幅,分別是:帶翅膀馱烏龜的天馬、下山的猛虎、蹲踞的狐狸、強壯的氂牛、回首的狼、嘯叫的花斑豹、野遊的鹿、似麒麟的怪獸。色彩艷麗,並且背景環境切合動物身份。

研究價值

和璽彩畫不但透露了寺院主人的特殊身份信息,也表現了高超的繪畫技巧。承恩寺敢畫龍於壁表明寺院地位之高,為藝術家研究明代龍形畫留下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承恩寺也是研究明代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保護措施

1990年2月23日,承恩寺被北京市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3月,北京市政府公布《關於第四批劃定十五項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的報告》。

2006年5月25日,承恩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7月,北京市政府對受到“7·21”特大自然災害的承恩寺進行修繕。

歷史文化

承恩寺[北京市石景山區境內寺廟] 承恩寺[北京市石景山區境內寺廟]

承恩寺建寺後明清兩代均保持了“三不”,不受香火,不作道場,不 開廟。承恩寺的山門額上“敕賜承恩寺”五個大字,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手筆。傳說這座廟是太監劉瑾在唐代古剎的基礎上建成的。明代大學士李東陽在撰寫的《承恩寺記》中曾闡述了其“高塔前聳,崇崗後峙”的風水特點。而在《游西山諸名勝記》中,記載該寺住持僧是光宗帝朱常洛的替身僧。萬曆皇帝也曾駐蹕該寺,寺內一直留有“龍座”等物。因此寺的特殊作用,被皇帝敕賜為了“承恩禪林”。直到清代,醇親王,禮親王等權貴們,都曾多次在寺內住宿。

旅遊信息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20號。

交通:承恩寺東為金頂北街,北京公交站點為模式口東里,有527、489路、專109公車;承恩寺西為石門路,公車站為首鋼小區,有336路 、358路 、396路、 489路、 597路、 941路、 961路 、972路、 977路 ;快速直達專線26線 、51路; 運通112線、116線等。

門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