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性跨文化閱讀的主體間評價研究
內容介紹本書是一部在中國英語教育、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西方文論的視野交融中,深入系統地專論“批評性跨文化閱讀”的著作,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均得到較好體現。 本書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之下,從中國英語教育和批評性話語分析兩個領域中存在的理論及現實問題出發,通過構建“批評性跨文化閱讀的主體間模型”,以評價理論為話語分析工具,以2004年《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上的六個媒體語篇和十個中國大學二年級英語專業學生的信件語篇為語料,來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身份的閱讀主體與英語寫作主體在跨文化閱讀中如何相互定位彼此的立場。 本書提出的主體間模型突出了閱讀立場,把讀者在解釋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差異性推到前台,將其套用到中國英語教學語境下的跨文化閱讀活動,是對將批評性話語分析向後現代方向推進的積極回響,也為研究跨文化語境下的批評性教育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模型;本書通過加強批評性話語分析、評價理論和後殖民主義文化研究之間的對話,使得各領域的研究都有所拓展和豐富;本書通過尋繹追問西方批評性教育理論的哲學思想地基,為將“批評性跨文化閱讀”定位為教育目標提供哲學理論上的支撐,對英語教育改革具有前瞻性的指導意義;本書通過對語料做詳細的話語分析和數據分析獲得具體發現,為一線英語教師提供參考,對課堂教學實踐具有啟示意義。
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部在中國英語教育、系統功能語言學及西方文論的視野交融中,深入系統地專論“批評性跨文化閱讀”的著作,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均得到較好體現。本書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之下,從中國英語教育和批評性話語分析兩個領域中存在的理論及現實問題出發,通過構建“批評性跨文化閱讀的主體間模型”,以評價理論為話語分析工具,以2004年《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上的六個媒體語篇和十個中國大學二年級英語專業學生的信件語篇為語料,來研究中國英語學習者身份的閱讀主體與英語寫作主體在跨文化閱讀中如何相互定位彼此的立場。本書提出的主體間模型突出了閱讀立場,把讀者在解釋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差異性推到前台,將其套用到中國英語教學語境下的跨文化閱讀活動,是對將批評性話語分析向後現代方向推進的積極回響,也為研究跨文化語境下的批評性教育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模型;本書通過加強批評性話語分析、評價理論和後殖民主義文化研究之間的對話,使得各領域的研究都有所拓展和豐富;本書通過尋繹追問西方批評性教育理論的哲學思想地基,為將“批評性跨文化閱讀”定位為教育目標提供哲學理論上的支撐,對英語教育改革具有前瞻性的指導意義;本書通過對語料做詳細的話語分析和數據分析獲得具體發現,為一線英語教師提供參考,對課堂教學實踐具有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