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扭椎龍拉丁文學名streptospondylus,表示具有扭轉的脊椎,屬蜥臀目、獸腳亞目 、新獸腳類、堅尾龍類下的肉食性恐龍。主要生存與侏羅紀中期的英國,於1832被發現並命名。命名過程
在恐龍最初被發現的一個多世紀裡,它的分類一直很混亂。而在當時的
西歐,古生物學家們認為只有斑龍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所以在牛追龍被發現時,它被毫無疑問地歸到了斑龍一類中。直到1964年,英國化石學家艾利克·沃爾克指出這種恐龍其實並不是斑龍,並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扭椎龍,意為“徹底彎曲的脊椎骨”。扭椎龍又被稱為優椎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一直是歐洲最著名的大型肉食性恐龍(有研究說“扭椎龍是一種食腐動物”)。不過,目前人們對這種恐龍的了解僅限於在英國挖掘出的一具化石標本。剛開始還把它和另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斑龍混在一起。外形特徵
扭椎龍的身體比早期具骨板的鳥臀目恐龍要長得多。它的身體結構和斑龍類似,頭很長,長長的上下頜中滿是鋸齒狀的牙齒。其前肢生有三指,後肢長而粗壯。不僅能支撐起身體的重量,還能夠敏捷的追趕獵物。同多數獸腳類恐龍一樣,扭椎龍的腳也是由三根趾頭構成的,而且整體構造和現代的鳥類的腳類似。它的三根趾骨長度幾乎相當,中間的那根從上往下逐漸變細。這反映了在獸腳類恐龍的演化過程中,趾骨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生活習性
扭椎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它能積極快速地奔跑,去追逐獵物。有可能成為它的獵物的恐龍有鯨龍、棱齒龍和劍龍等。但是扭椎龍也可能是一種食腐動物,即使是相鄰的島上的腐屍,也能吸引它把尾巴作為平衡舵,從這個島游到那個島。
種群現狀
扭椎龍的化石是19世紀50年代在牛津烏爾沃哥特附近發現的。這具化石出現在海洋的沉積岩中。古生物學家們推測扭椎龍生前可能生活在何岸邊,以擱淺的動物腐屍為食。在它死後,被河水衝到大海中。雖然這具骨骼化石並不十分完整,但它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的肉食性恐龍的遺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