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馬村

扣馬村

扣馬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最東端,距縣城30公里,南依邙山與偃師市邙嶺鄉接壤,東鄰鞏義市康店鄉趙溝村,北毗黃河與孟州市隔河相望。扣馬村現有農業人口2864人,21個組,5個自然村,面積約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地名由來

扣馬村 扣馬村
扣馬村 扣馬村

扣馬村名稱的由來,與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重大事件——武王伐紂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紂王昏庸暴虐,荒淫無道,各地民不聊生。周本是商王朝的一個屬地,地處陝甘一帶。到公元前11世紀初,在周公、召公、姜尚等輔佐下,周武王姬發勵精圖治,疆域西自甘肅靈台,東到河洛,並且占有長江、漢水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了推翻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親率大軍東征,一舉攻克西亳(在今偃師市西約7公里處),陳師於黃河中下游最重要的渡口——孟津渡,準備渡河北上。聞此訊息,天下八百諸侯不期而至,都請求伐紂。他們還在渡口附近築起會盟台,舉行了軍事聯盟的誓師大會。

《史記·周本紀》載:“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認為伐紂時機已到,於是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隨後,他率兵浩浩蕩蕩又來到了孟津,集合諸侯,發布訓告,痛斥殷紂之罪惡,鼓勵大家,只要齊心協力,伐紂必克。第二天,武王還大巡六師,明誓眾士,同時申明軍紀:“功多有厚賞,不迪有顯戮。”

扣馬村 扣馬村

誰料,就在大軍鬥志昂揚要渡過黃河的時候,突然有兩位老人攔住了武王的馬頭。這兩位老人是孤竹國君(國家位於今天的河北東部)的兩個兒子,名字叫伯夷、叔齊,在兄弟中分別排行老大、老三。中國古代君主傳位,通常傳給嫡長子,可年老的孤竹國君認為叔齊賢能,表示要傳位給叔齊。不料孤竹國君死後,叔齊堅決不肯繼位,理由是按慣例這個君位應歸大哥伯夷,自己若坐,將讓世人恥笑;而伯夷更不肯乾,理由是父親生前講明要讓叔齊繼位,自己坐君位,不僅不孝,還有欺弟之嫌。相持不下,兄弟兩人不約而同在一天夜裡出走了,從此一個天南,一個地北,遊蕩多年,飽嘗人世辛酸。到了老年,兩人竟意外地在洛陽北邙相遇了。

公元前1025年歲末的一天,他們得知周武王率領大軍準備渡河北上,前往朝歌(今河南淇縣一帶)討伐商紂王,非常想不通,於是風風火火趕到孟津渡,攔住武王的馬頭勸阻諫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殺君,可謂忠乎?”意思是你的父親(即周文王)剛死還沒有安葬,你就大動干戈,怎么稱得上“孝”?你作為臣子,竟要去殺君主,怎么稱得上“忠”?武王的衛士一聽此話,正要對他倆動武,恰巧被姜太公發現,姜太公說了聲“此義人也”,迅速扶他們離開。

再說周武王,雖然聽到了伯夷、叔齊的勸諫責難,但並未為其言所惑,毅然率軍橫渡黃河,揮師北上,經過牧野之戰,最終完成了伐紂的全勝,建立起周王朝的統治。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天下歸周后,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最後,他們餓死在首陽山上。

人文聖地

扣馬村 扣馬村

伯夷、叔齊的言行,被世人視為忠順的楷模,大加讚頌。司馬遷評價他們曰:“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數千年來,人們在孟津渡附近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夷齊祠、天意閣、武王廟等建築,對周武王和伯夷、叔齊一同進行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扣馬村,不僅成了商賈雲集、舟車輻輳的大鎮,還成了歷代達官顯宦、文人騷客瞻仰憑弔的聖地。

日前,記者前往扣馬村,雖然這裡早已發生了巨變,但古風、古意仍撲面而來。村子中間,一座磚石結構的古寨門巍然而立,上面鑲嵌著“長贏門”石額,還有“扣馬”等刻石(上圖)。人們圍聚在寨門附近,擺攤經商,怡然自得。村里老教師焦海波介紹,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為了抵禦兵災匪患,扣馬村人自發修起了一座扣馬寨,周長約2公里,寨有四門,北曰“迎恩門”,南叫“長贏門”,東邊是“春旭門”,西邊為“寶城門”。只可惜,整個古寨目前寨牆損毀殆盡,僅剩下了這座作為正門的南門。

扣馬村 扣馬村

進入“長贏門”,左面是一座青磚灰瓦、頂塌牆歪的老房,一通高2米多的大碑鑲嵌在東牆上,字跡模糊,年代久遠。細細觀看,它原來正是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河南巡按王洙等所立的《重修夷齊祠碑記》。老房的窗戶上方,還有一方刻石,上書“商夷齊扣馬地”。

焦海波講,這座老房是明清時期的夷齊祠的主要建築,從其所鑲碑刻的內容來看,更早、更古的夷齊祠在村北邊的黃河灘中。1962年,黃河枯水,在他們村子北面約3公里的河道中曾經露出了一處古村落遺址,有石牆根基、石磨、碾盤等,尤為珍貴的是,還挖出了一塊沒有具名年代的青石匾額,上面刻的就是“商夷齊扣馬地”。

武王會盟伐紂,夷齊扣馬而諫,還給這裡留下了會盟台(左圖)、武濟城等眾多遺蹟。現在,村中“長贏門”內東側有座“會盟台”,它雖是上個世紀90年代人們堆建的,但所用材料基本都是從村中搜尋來的古建築石材,其中僅歷代碑刻就有數十件。站在上面,背對著莽莽蒼蒼的邙山,遙望著浩浩蕩蕩的黃河,不由得讓人更加體會到扣馬村的厚重和滄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51畝(其中:水田110畝,旱地541畝),人均耕地2畝,主要種植包穀.水稻.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松樹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78畝。有森林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農用運輸車1輛,機車13輛。

全村全部戶數已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64戶。擁有行動電話40戶。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5戶;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6萬元;畜牧業收入1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0頭,肉羊7頭;工資性收入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鄉村人口308人,農戶79戶,其中農業人口308人,男性172人,女性136人。勞動力267人。從事第一產業267人。漢族308人,無少數民族,其中大專5人,中學9人,國小172人。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平方800米,擁有教師1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40人,中學生1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5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709畝。以張貼公告形式進行村務公開,內容包括政策法規,村規民約,財務收支。

基層組織

到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8人,享受低保20,參加農村養老保險210人,五保戶5戶,有黨員3人,少數民族黨員0人。男黨員3人,女黨員0人,團員51人,村小組幹部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困難:

我村人多地少,難以從種植業中得到發展,村民缺乏科學發展意識,使新產業得不到發展的平台,集體經濟薄弱,無力投資引導發展產業,調整產業結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