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2012年9月1日,湖北麻城市順河鎮3000餘名學生需要自帶課桌報到。據悉,整個順河鎮有5000多名學生,開學前約2000套新課桌被分配到鎮上的一所希望國小和中心國小,仍有3000餘人缺乏課桌。有的學生因此把茶几拿來當課桌,而留守兒童只能由年邁的奶奶扛桌子為其報到。據報導,“扛桌子上學”可謂是當地的一項傳統,現在孩子們扛到學校里的桌子,有相當部分是由他們的父輩傳下來,簡直要算作古物了。如果說,20多年前的父輩們扛著桌子去上學是因為國家還很貧困,還沒有能力改善孩子們的讀書條件,然而在有專家宣稱“民族復興完成62%”的今天,為何沒有財力為每個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購置一張書桌。
官方回應
2012年9月8日從麻城市政府了解到,麻城市順河鎮部分小學生扛著課桌上學的情況經媒體報導,當地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決定在地方財政原已投入400萬元的基礎上,再籌措500萬元專項資金,一次性解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的課桌椅問題,同時號召全市黨員幹部開展“健康課桌”認捐活動。
網評
2012年8月,《黃岡日報》報導,在黃岡市公布的上半年20項主要經濟指標中,麻城市財政收入等7項指標位居黃岡第一,其它14項指標均進入前三名。一方面是麻城市“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有力”,政府“不差錢”,一方面卻是農村孩子繼承父輩的傳統,繼續扛著桌子上學,兩相對比,讓人情何以堪?這其實折射出“唯GDP”式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如果我們的經濟成長不能用來改善民生、促進教育、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使老百姓真正受益,那么就難怪公眾對看似喜人的數據不感冒甚至冷嘲熱諷。我們很想知道,當地官員在作報告匯報政績的時候,會不會想到農村國小教室里“缺席”的課桌?如果想到了,會不會覺得尷尬?
更寄希望於對官員的政績考核,除了複雜的各項經濟指標之外,更應考慮老百姓對民生的滿意度和生活的幸福感,只有這樣,才能將“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村老人“希望在活著的時候,能看到孩子們不再扛著課桌去上學”的卑微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