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履歷
毅然轉向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1949年4月9日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名電氣工程師的家庭。由於這樣的家庭背

從1968年起,托尼·克拉格到位於切爾騰納姆的格洛斯特美術與設計學院學藝。接著,在1969年至1972年的三年間,克拉格就學於溫布爾頓美術學院。離開溫布爾頓美術學院後,克拉格選擇了進一步深造,來到倫敦最著名的藝術學府皇家美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研習雕塑藝術。在這所美術學院,克拉格與迪肯、伍德羅等一些頗有想法和追求的同齡學子成為好友。八十年代初,他們共同成長為英國雕塑界的中堅人物。
照片啟示托尼·克拉格在學藝初期就熱衷於探索與實驗。完成於1971年的《無題》可以為證。這是一件攝影作品:克拉格本人逆光站在海灘上,從他身後射來的陽光在他身前投下了比他本人大了不少的身影,就在這個身影旁,是

《無題》這件攝影作品,實際上與繪畫是相似的。它的景象屬於二維的平面,和此後克拉格的雕塑創作有不小的區別,但體現在《無題》中的一個特點被克拉格的雕塑繼承下來了,這就是在地面上展現和布置作品的主體。看一下《無題》的場面,不難明白無論是投下的身影,還是勾畫的身形,都展現在地面上,就連創作者本人也置身在地面上。這樣的做法,此後數十年反覆出現在克拉格的雕塑創作中。
從事了一段時間的攝影后,克拉格的興趣很快轉向屬於三維的立體世界的雕塑。出現在七十年代中後期的一系列作品,如《無題》(1974年)、《無題》(1975年)、《堆》(1976年)、《無題》(1977年)、《新石器——牛頓色調》(1978年)、《光譜》(1979年),都從不同角度體現出那時克拉格雕塑藝術的基本傾向和特點。
藝術媒介
材料世界托尼·克拉格對藝術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具有很強的理性精神,這可能與他出身於一個電氣工程師的家庭及他早年在一天然橡膠研究所實驗室工作的經歷有關,他對藝術創作的理解和實踐敏感並重視於材料、介質、比

從杜尚等對現成品的創造性套用,到層出不窮的工業製品、廢棄物及新的材料、科技介質等等,構成了眼花繚亂的藝術創造的“材料”世界,而藝術家如何在自由的選擇套用不同介質的“材料”的同時,一方面挑戰和超越材料及技術所存在的形而下的條條框框,而創造出材料潛在和超潛在的美學價值;另一方面,又能夠賦予這樣的“材料”以新的與人、與社會、與現實相關的感覺、情感、觀念、思想,也就是說,賦予“材料”以活脫脫的生命。托尼·克拉格的藝術,正是體現了他作為一位當代藝術家對時代的“材料”的超越性理解和表達。他早期作品利用廢棄物、塑膠等,構造著的是對這樣的“材料”本身的顏色、形態、質感的美感的發現,及由這樣的“材料”在特殊的空間存在中所體現的與人的生命狀態之間的關係;而後期的作品使用的聚氨酯、合成木材、化學合成物、石膏、玻璃,以及鋼鐵、銅、石頭等等,更體現了他對“材料”新的潛在的美學價值的挖掘,且當代社會學豐富內涵的表現。這樣的獨特性和創造性,使得托尼·克拉格被放到當代藝術史的格局中來論述和定位。大化腐朽
托尼·克拉格那保持著團塊形狀的《堆》,完全是由不同的現成品堆積起來的,而並非以傳統的雕或塑的方式創作。同樣,更能顯示克拉格藝術特色的《光譜》等作品,也是用形形色色的現成品完成的。《光譜》鮮明地體現了克拉格獨特的藝術風貌。克拉格在地面上用數不清的廢棄塑膠製品(其中大部分是破碎的殘片)排列成一個長方形的圖案,讓這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現成品呈現出光譜的色彩系列。這件展現在地面上的作品,精妙、優

托尼·克拉格說:“不同材料,如石、青銅、鐵等的套用,被視為技術發展的象徵。我們對材料的套用已遠達最為錯綜複雜的大自然的放射性元素和生物化學材料,尤其是化學的穩定聚合物——塑膠已證明是可利用的。由於人與土、水、木、石、某些金屬之類的材料有著長久的聯繫,所以它們已經引發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和形象。然而,隨著它們越來越多地以綜合的、工業的形式出現,對這些材料的感受發生了變化。在自覺的層面上,或在更為重要的不自覺的層面上,生活在這些材料和眾多全新的其它材料中,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呢?”
或許這就意味用身邊的這些新材料進行藝術創作,開發潛伏在它們之中的各種可能性。在雕塑創作上,托尼·克拉格反覆套用工業化社會所產生的那些由新材料製作的現成品或其廢棄物,顯然,這種做法正是藝術家本人對其生存環境、生存狀態的一種藝術回響。成品再造
進入八十年代,托尼·克拉格以現成品、廢棄物為材料的創作在繼續發展。《五種物品、五種色彩》(1980年)、《樹》(1980年)仍然保持著在地面上放置現成廢棄物的方式,但在整體組合上有了變化,呈現出更加自由、更為多樣的形狀,不再局限於以往常見的那種長方形。但更為顯著的變化,是由《站在椅子上的自塑像》(1980年)、《警察》(1981年)、《北極星)(1981年)、《印度之月》(1982年)、《家》(1982年)

托尼·克拉格充滿著探索新事物、創造新作品的熱情和活力。完成了那些在地面和牆面上展開的、不具有突出體量感的開放式雕塑作品之後,他又把注意力投放在那種更具體量感的、更富內斂性的雕塑創作上。《灰色的容器》(1983年)、《計程車!》(1983年)、《大山》(1983年)、《晚禱》(1984年)、《圓形物》(1985年)、《伏特安培歐姆》(1985年)、《海邊風景》(1985年)、《工具》(1986年)、《遭侵蝕的風景》(1987年)等,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克拉格的新風。創作這些作品時,克拉格雖然保持著利用現成品的基本原則,但選擇的範圍更加廣泛,往往傾向於在一件作品上使用多種現成品材料。正如他本人表明的,“我不忽視其他材料。我利用每種東西,但我更鐘愛那些人用過的東西。”以《灰色容器》為例,整個作品就是由玻璃瓶、

藝術特色
匠心獨運托尼·克拉格的《擠壓品》不再沿襲現成品的創作觀念,也不再由已成型的工業製品或廢棄物構成。克拉格在這類創作中,回歸了歷史悠久的泥塑傳統,在榆木基座上,以如同擠牙膏的方式,用石膏這種古老的材料,塑造出自由多變的雕塑形態。從它那處處體現著製作過程的眾多細節和不同肌理上,從它那富於起伏變化的、節奏有致的整體造型上,均能領略到創作者不同凡響的想像力和藝術感。在作於同年的《無題》上,克拉格用水泥這種更堅固的材料,營造出與《擠壓品》相似的堆積而成的美妙視覺效果。裂痕的巧妙運用,為作品添加了自然和古樸的意味。
儘管在色彩上具有同前述兩件作品接近的單純和樸實,但在造型上,《果瓶》這件以青銅鑄成的雕塑呈現著

處在後現代主義時期,托尼·克拉格的藝術追求總體上是與時代藝術風尚協調一致的。這既體現在他不拘一格的創作手法上,也體現在他廣泛運用現代社會的各種材料上,當然更體現在他站在所處的物質和精神環境中努力以創造者的目光觀照藝術活動上。面對著克拉格一件又一件的雕塑作品,我們會清楚地感到其創作是多么豐富多彩,多么富於詩情和奇思妙想,不時會有意外的驚喜。景觀之碑
托尼·克拉格的創作面目是豐富多彩的。除了經常從事的室內雕塑,他還涉足室外雕塑。《郊區》中那些製作精美的木質幾何形與橡膠幾何形巧妙而又和諧地組合成一個整體,給四周的環境增添了一個動人的景觀、一種盎然的生機。觀看它們閃耀著人工潤飾光澤的美妙形狀,不禁會憶起早期現代主義雕塑大師布朗庫西的藝術。托尼·克拉格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創作繼續帶來。規模巨大、帶有紀念碑特徵的雕塑,此時似乎更吸引克拉格。《每日的麵包》(1994年)、《快粒子》(1994年)、《團結的美國》(1995年)等作品均是例證。
建在維也納新城的《每日的麵包》是一件高達八米的大型室外雕塑,具有明顯的紀念碑性質。托尼·克拉格利用易於成型的鋁材製作出一個個形態相似的太空人或機器人般的形象,並用它們巧妙地構築起空靈通透的巨大

注視著《團結的美國》,難免會憶起托尼·克拉格早期那批在地面上展開的創作(如用塑膠廢品鋪就的《光譜》),因為《團結的美國》也是在室內地面上展開的。不過,這件作品無論在製作方式上還是在藝術效果上,都跟《光譜》等有巨大差別。克拉格把加工成美國本土四十八個州版圖形狀的鋼板放置在室內地面上。但在延續展開的過程中,有些鋼板從地面豎起,靠在牆面上。四十八塊鋼板在錯落有致的起伏變化中,有力地控制了整個室內空間,具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質地堅硬、色澤深暗、分量沉重的鋼板,在形成這件雕塑的浩大氣勢上,發揮了良好的作用。烏有之物
托尼·克拉格認為“雕塑能給人生的全部領域帶來各種各樣的變化”。把他這種看法與他說過的“或許我該坦承我正試圖改善我生活的品質。我要找到對付它的辦法”聯繫起來,大約會使你更相信上述對他創作意圖的分析。
托尼·克拉格在提及自己的創作時說:“我製造形象和物體的初始意圖曾是、現在依然是創造自然界或實用界並不存在的物體,它們能反映和傳遞有關這個世界的信息和感覺,以及我本人的體驗。……這種衝動直接來自

托尼·克拉格的作品如同一座座神尊矗立在那裡,一種無名的鏇律縈繞在作品之間。他的作品表現著充滿矛盾的物體的幾何理性美、充滿幻想和詩意的材料與色差,常被認為有取代亨利·摩爾之勢。同時托尼的雕塑作品在材質和製作工藝上具有著無窮的想像力。他總是對各種材質及工藝充滿好奇,並不斷測試,最終找出某一種材質和工藝最能使作品渾然天成。最後,城市垃圾,廢棄的塑膠,金屬,各種容器等在他的作品中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這也是托尼·克拉格貫穿整個職業生涯中最為顯著的特點。
“藝述英國”
2012年3月2日,“托尼·克拉格:雕塑與繪畫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是英國藝術走進中國的“藝述英國”大型藝術節的活動之一。
這是托尼·克拉格第一次在中國舉辦展覽,並將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個城市巡展。這次展覽的作品由托尼·克拉格親自挑選,展出其過去15年的主要作品,共176件/組,其中雕塑作品49件/組、包括草稿、水彩等在內的紙本作品127件。展覽除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三層空間展示全部紙本及大部分雕塑作品外,還將有5件大型雕塑作品布置於美術館戶外空間,利用外牆、草坪和建築的弧形結構營造出特別的氛圍。
藝術成就
托尼·克拉格曾於1988年獲得英國最重要的藝術家大獎——特納獎(Turner Prize),並於當年代表英國參加

從70年代起,托尼·克拉格成果豐富的創作活動一直由展覽相伴著。幾十年間,通過個展和聯展的形式,他的作品頻繁出現在世界各地許多城市的著名美術館和展覽會。群展
·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
·法國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
·西班牙馬德里國立博物館
·德國慕尼黑現代美術館
·德國柏林新國立美術館
·瑞士伯爾尼美術館
·比利時布魯塞爾美術館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

·日本東京大都會美術館
·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
·德國卡塞爾文獻展
·俄羅斯第3屆莫斯科雙年展個展
·英國蘇格蘭國立美術館
·英國愛丁堡
·英國蘇格蘭
·捷克魯道夫·斯坦納和當代藝術
·盧森堡美麗新世界
·中國CAFAM泛主題展2011:超有機
·巴黎羅浮宮舉辦個展(托尼·克拉格是首位在此舉辦個展的在世藝術家)
藝術自述
賦予材料價值我是個唯物主義者,我不信神,我相信材料、認為材料就是一切。雕塑的目的也是要研究材料世界,但不是

我做學生時,發現了很多新的、可用於創作的材料,這主要是因為杜尚。杜尚說,一切材料都可以用於藝術,藝術家就滿世界地尋找新的材料,特別是現代主義藝術家。19世紀時,用於雕塑的材料大概只有20種,後來就有了幾百幾千種材料用於雕塑,以至於人們一聽說現代主義雕塑作品,就會想到“他用的是什麼材料?”
在世界各地跑來跑去尋找新物品、新材料進行藝術創作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材料都可以用於藝術,但我感興趣的不是發現新的材料,而是為材料尋找新的意義。政企不懂藝術
過去50年,在全世界、當然也包括中國,藝術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世紀60年代我在倫敦上學的時候,只有5家美術館展出現代藝術作品,周末也就50-100人去畫廊看展覽,而且沒有任何媒體對藝術進行報導。後來隨著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辦展、收藏、通過藝術來創造財富都變得更加容易了,但有一點卻變得更難,那就是:成為藝術的學生。整個藝術界變得過度商業化,我們看到,有很多企業、政府、銀行都在參與藝術活動,但他們根本不了解藝術的本質。

藝術最偉大之處在於,它沒有“有用性”,不會有人告訴你說“這個藝術品是很有用處的”。要是說這種話,這個人恐怕不是藝術家,而是設計師。藝術所做的事情,是完全擺脫工業主義的。它是複雜的、無用的,但它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東西——那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正是這些外部世界的干擾,使得年輕藝術家很難專心於創作。我對年輕藝術家的建議是,一定要找到你感興趣的東西,必須是你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而不是別人感興趣或者別人告訴你的,不管是植物學、建築學,還是複雜的高等數學或者是社會學。而找到感興趣的事情後,就必須學習它、研究它。棄科研搞藝術
1969年我畢業後,就開始在實驗室進行生物化學方面的工作。那個實驗室的味道真的很難聞,待了很短一段時間後,我對科學研究的幻想很快消失了。為了消磨時間,我就開始學習繪畫。當繪畫變得比實驗室的工作更重要時,我覺得我的生活應該向前走了。於是我離開了這個實驗室,報名去上了藝術學院。在那裡我發現了我想要發現的東西,想要學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