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打洛鎮地處中緬邊境,位於勐海縣西南部,離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134公里,距勐海縣城70公里,與緬甸小孟拉接壤。東南為布朗山,西南和西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36.5公里,西北與西定鄉毗鄰,東北為勐混。
打洛,是傣語譯名,意為“多民族混雜聚居的渡口”。居住著傣、哈尼、布朗等族,全鎮人口1.6萬。
打洛鎮是一個山區、半山區的農業鄉鎮,地形為群山環抱的低中山丘陵地帶,中間為寬谷盆地,地勢西北高,山脈呈北南向。境內氣候多樣,屬於北熱帶氣候,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乾濕季分明、垂直變化明顯的特點。境內最高點在北部的邦南後山,海拔2175米,最低在東南部的撫鹽河與南覽河交匯處,海拔598米。總面積400.16平方公里,南北縱距18.7公里,東西橫距27.5公里。鎮政府駐打洛街,距勐海縣城73公里。距緬甸撣邦東部第四特區勐拉縣城3公里。2007年11月13日,打洛鎮口岸被國務院批准為國際公路客貨運輸口岸。
打洛歷史悠久,在元代是“倒龍”,明清時期叫“版納景洛”。不同的民族聚居在打洛渡口,從事商品交易活動。打洛邊貿發達,位於打洛鎮3公里處,有打洛邊境旅遊開發區。建有邊貿交易市場、飯店、賓館、娛樂場所等遍布區內。遊覽打洛還可參加中緬邊境“一日游”。 打洛森林公園主要景觀有中緬219號界碑、民族歌舞表演場、膠林消暑園、中緬貿易商場、中緬友誼橋和水上娛樂城等。
歷史沿革
打洛鎮打洛口岸,邊貿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就已成為一個重要通道。民國年間,茶商將茶葉經該口岸運出銷往國外。出口主要商品有紡織品、百貨、針織品、五金機械、建材、副食品、農業生產資料等,主要銷往緬甸、泰國、印度等國家;進口主要商品有礦、木材、農副產品、藥材化妝品等。全縣經濟開放區設在打洛,口岸基礎設施在逐漸完善。打洛——是昆洛公路終點的一個邊境遊覽區,也是勐海對外進行商品貿易的視窗。
打洛,系傣語地名,意為不同民族共居的渡口。原為一土司地,明隆慶四年(1570),設十二版納時,景洛(打洛)、勐滿、勐昂、朗妄、勐康為一版納,稱“康洛滿”。1913年隸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三區行政分局。1927年設縣時,隸佛海縣。1950年設區,稱板洛區,轄打洛、勐板,隸佛海縣。1953年建自治區重劃十二版納時隸版納勐混。1963年從勐混區劃出設鎮,稱打洛鎮,隸勐海縣。1968年更名為“五七”公社,1973年更名為打洛公社。1982年更名為打洛公社管委會。1984年更名為打洛區。1987年9月更名為打洛鎮。打洛口岸,邊貿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就已成為一個重要通道。民國年間,茶商將茶葉經該口岸運出銷往國外。
打洛鎮具有濃厚傣族民族文化底蘊,人們的文化、生活習俗迥異相互交融。傣族、布朗族的節日有潑水節、開關門節,哈尼族的節日主要有嘎湯帕節、打秋節。每年這些節日此起彼伏,色彩斑瀾,把人們的生點綴得豐富多彩。
資源
鎮內自然資源豐富,南撇河、回南善河、南他拉河、南板河、南莊龍河、南覽河等水資源豐富。森林中有野牛、虎、豹、熊、鹿、猴等20多種珍貴動物。植物中有紅椿、桂花、三尖杉、柚木等珍貴樹種。森林面積27.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5.1%礦產資源有銅、煤、石灰石、金、錳等。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以糧食作物為主經濟作物為輔。
打洛鎮屬於北熱帶氣候,具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乾濕季分明、垂直變化明顯的特點。鎮政府駐地海拔630米。年平均氣溫21.9℃,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32.6℃,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12℃,年極端最高氣溫39.7℃,年極端最低氣溫3.4℃。年平均降雨量1220毫米,年降雨日115天,大都集中在5至10月,年平均日照數2750小時,平均每天的日照數為10小時,全年均為無霜期。風向多為西南風和東南風。
打洛鎮地處中緬邊境,有國土面積400.1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21284畝。其中水田14486畝,旱地6798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3畝,果用瓜播種面積4627畝,其中西瓜種植面積4516畝。香蕉種植面積5584畝。全鎮有林地面積291628.89萬畝,其中橡膠面積64707畝,1915201株,當年開割20239畝;經濟林果地面積6214畝,茶園種植面積4070畝,當年採茶1398畝。有水面面積1711.7畝,其中:養殖面積489畝。有荒山荒地面積11499畝;適宜種植水稻、橡膠、香蕉、西瓜、茶葉等作物。
打洛鎮資源豐富,水利條件較好,有大小河流8條,其中主要河流有南撇河、回南善河、南他拉河、南板河、南莊龍河、南覽河等。鎮內建有2個640千瓦的電站(勐板電站、農場電站);有1個變電所;有小(一)型水庫2座(曼佧、曼蚌水庫),總蓄水量為62萬立方米。
旅遊
2007年11月,打洛口岸被國務院批准為國際公路客貨運輸口岸。打洛口岸邊貿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就已成為一個重要通道,是滇南“茶葉商道”和東南亞國家“邊貿之路”的通道口岸和驛站。在十八和十九世紀,馳名中外的“普洱茶”就是通過打洛口岸銷往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並轉銷香港等地。目前,打洛口岸是我國9個陸路出境旅遊和貿易口岸之一,區位優勢突出。近年來,勐海縣委、縣政府重視對打洛口岸的建設,隨著各項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依託口岸優勢,旅遊業的發展得到長足進步。在邊境游、出境游和邊貿發展中,打洛口岸具備了較大潛力,前景十分廣闊。
打洛有國家AAA級景點1個,A級景點2個,自費接待點2個,星級賓館(酒店)3個,旅遊定點餐廳9個,旅行社1個,旅遊從業人員近千人。在全縣的景區(點)、星級賓館(酒店)及旅遊從業人員中,打洛占了95%以上,已具備了一定的旅遊接待能力,接待環境和水平也明顯改善。2007年出境旅遊遊客為零,出入境遊客15403人(主要是泰國旅遊團),口岸邊民進出境人流24.54萬人次,日平均進出境人流672人,出入境人流同比2004年159.86萬人下降84.6 %;進出境車輛33292輛次,日平均進出境車輛91輛次,同比2004年215935輛次下降84.6% 。打洛旅遊業的興起,對繁榮口岸經貿往來、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教育
文化建設:打洛鎮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廣播站和文化站合併),職工2人,攝像機3台,數碼像機3台。建有圖書室2個,圖書室內收集了1000多種各類書籍和雜誌,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2007年,以重大節日為契機,先後組織文藝匯演活動5場;參加文藝活動的有12500人次,並把曼夕、曼轟兩個村委會在慶祝“嘎湯帕節”時的文藝演出活動全部攝錄製成VCD光碟存檔。在勐海縣“兩會”農村文藝匯演中打洛鎮參賽的哈尼舞蹈《咚拔撮》,歌曲《想找個竹樓安個家》榮獲一等獎;為了進一步弘揚民族的文化瑰寶,挖掘少數民族優秀人才,2006年度,共舉辦大型文體活動3次,分別是:承辦了由36名選手參賽的西雙版納首屆布朗民族民間彈唱邀請賽,打洛鎮曼夕村委會曼夕下寨的岩三公、玉安約參賽的歌曲《頌黨歌》榮獲第一名。協助西雙版納州委宣傳部、州禁毒委、州文體局在打洛鎮舉辦“禁毒防艾”宣傳演出活動,一千多名民眾在觀看精彩的節目的同時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舉辦了打洛鎮第九屆職工籃球運動會,全鎮有15支隊伍共210名運動員參加比賽,打洛鎮香蕉代辦公司獲得男子第一名,打洛鎮衛生院獲得女子第一名。廣播、電視事業長足發展,有線電視光纖進入5個村委會35個村民小組,用戶達2853戶,光纖有線電視覆蓋率達89%。電視覆蓋率達98%。廣播覆蓋率達70%。
教育建設: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村級完小5所,在職教職工179人,其中:中學教師48人,國小教師131人,在校學生2664人,其中:國小生1629人,中學生1035人。全鎮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99%,鞏固率98%,中學入學率98%,鞏固率85%。設有6個學前幼兒教學班,335名學生。全鎮各校點總面積為92790平方米。九年義務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鞏固和提高。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各種方式的素質技能培訓,學生學有所長,人力資源豐富,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持潛力巨大。同時認真貫徹落實了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兩免一補”和獨生子女“三免費”政策,總計為2197名困難學生、127名獨生子女減免、補助雜費、生活費、教科書費14590元。
堅持用創新的精神實施科教興鎮戰略,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投入資金203萬元,完成了曼山寄宿學校建設和中心學校國小部綜合樓、學生宿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