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打拐DNA資料庫,就是在全國範圍內,由各地方負責機構一方面對丟失孩子報案的家長採集DNA樣本,另一方面對各地在街頭流浪乞討和被組織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未成年人一律採集DNA樣本,並將這些數據錄入到專門的全國聯網的統一資料庫, 通過這個比對庫,只要將所有丟失孩子的父母的血樣以及失蹤兒童的血樣採集到,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準確查找。
建庫背景
由於人口流動、家庭困難、意外事件等原因,城市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增多,組織、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流浪乞討和組織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等現象也日益猖獗,這些現象嚴重侵害了公民權利、擾亂了公共秩序、危害社會穩定。而要減少甚至杜絕這種現象,需要多部門聯手協作進行。
救助管理街頭流浪乞討未成年人,公安機關要強化街頭流浪乞討人員的管理和打擊解救力度,加強流浪乞討兒童的採血和檢驗比對工作。對街頭流浪乞討和被組織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未成年人一律採血,經DNA檢驗後將數據錄入全國打拐DNA資料庫;對街頭流浪乞討人員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民政、公安、衛生等部門應當按照相關規定及時給予救治。
隨著拐賣犯罪新特點的頻現,DNA信息庫等高科技手段成為“反拐”利器。藉助DNA查找失蹤、被拐人員DNA採集,被視為最先進的“打拐”招數,通常做法是採集指尖血,亦可從人體毛髮、皮屑、唾液中提取DNA。
功能優勢
如果在拐入地發現有孩子涉嫌被拐賣,首先進行孩子和拐入地大人進行DNA比對,一旦數據比對結果不吻合,則將這些孩子的DNA數據錄入打拐資料庫。打拐資料庫中存有大量拐出地父母的DNA數據,電腦可迅速進行全國範圍的遠程比對,為找回孩子大大節省了辦案時間。打拐DNA資料庫的功能除了鑑別來歷不明的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是否涉嫌拐賣,還用於將來找到親人時進行親子鑑定。DNA檢驗技術具有個體識別率高、親緣關係認定準確的特點,是確認被拐賣兒童身份最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當再面對很多的大人帶孩子乞討的情況,民政部門就可以通過該技術手段比對大人與孩子的DNA,簡單而又準確地確定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DNA檢測要求通過18個基因座來比對、識別。專家認為通過18個基因座來比對,識別準確率可以達到99.99%以上。
被拐兒童多為幼兒,單憑相貌確認查找,工作難度較大。各地方公安廳可以動態聯網公安部全國打拐DNA資料庫,運用DNA遠程比對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快速、高效地查找被拐賣兒童。DNA遠程比對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的套用,讓查找被拐賣兒童變得更快速、高效。
有了這個資料庫,只要將所有丟失孩子的父母的血樣以及找回來的失蹤兒童的血樣採集到,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準確地查找,既減輕了公安機關的工作量,而且丟失孩子的家長也不用再去全國到處跑著找孩子,只要讓當地公安機關採集自己的血樣輸入比對庫中,就可以在家中坐著等結果了,不管自己丟失的孩子在全國任何地方,只要他的血樣也被輸入比對庫中,公安機關馬上就會知道並通知父母。
數據建設
2009年4月9日,全世界首個“打拐DNA信息庫”在中國建立,該信息庫的成立,是公安信息化和公安科技發展結合的成果,能進一步完善打拐工作。打拐DNA資料庫套用信息成果和高科技手段查找被拐賣兒童。當年公安部在打拐專項行動中,啟動被拐賣/失蹤兒童DNA資料庫,用信息成果和高科技手段,成功為98名被拐兒童找到親生父母,此舉也是世界首創。公安部不斷繼續完善打拐DNA資料庫建設,打拐DNA資料庫的建立將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快速、高效地查找被拐賣兒童信息的平台。承擔血樣檢測任務的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32個省級和11個地市級公安機關的DNA實驗室已經聯網,可以異地查詢比對被拐賣兒童DNA數據。全國公安機關已有的236個DNA實驗室將全部聯網運行,實現技術資源和數據資源共享。
公安部要求全國的派出所、刑警隊等一線公安機關,對民眾報告兒童失蹤、被拐賣的,都必須立即立案,組織查找和偵查調查工作;同時要做好採血工作,為查找兒童打基礎。公安部要求對五類人員必須採集血樣進行DNA檢驗,並將數據錄入全國資料庫,這五類人員包括:已經確認被拐賣兒童的親生父母,自己要求採血的失蹤兒童親生父母,解救的被拐賣兒童,來歷不明、疑似被拐賣的兒童,來歷不明的流浪、乞討兒童。對街頭流浪乞討和被組織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未成年人一律採血,經DNA檢驗後將數據錄入全國打拐DNA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