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打八將,是玉環雞山鄉的一個民間活動。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二,雞山鄉都會舉行八將大型彩燈活動,吸引全縣各地市民前往觀看。該活動在當地稱為“打八將”,因活動時間在元宵節前後,又被稱為元宵燈會。
在“打八將”活動中,正月初八和正月十二為小謝,正月初九、初十和十一為大謝,穿陣等精彩內容只在大謝的3天內舉行,每天的表演時間從下午一直持續到晚上。
雞山鄉於2007年舉辦了第一屆“打八將”活動,而“打八將”活動作為雞山當地民俗,已有130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歷史原因,曾於1954年中斷。時隔50多年,“打八將”活動作為文化遺產,被當地政府發掘。
如今,這項活動規模逐年壯大,內容不斷創新。“活動陣容從原先的七八十人已擴展到200多人,而且每年的佇列程式都會有所變化,今年的新內容是八仙過海。”本屆“打八將”總負責人張濟旺告訴記者,故事表演節目的內容可適當增減,順序也可變換,以增加活動的新鮮感。
據悉,“八將”的扮演者有嚴格的限制,必須是未婚的青年男子,還要求出身在良好的家庭;當選後任期3年,3年後須再重新物色人選。今年是第二批演員的最後一次演出,明年將會選拔第三批演員。
“打八將”活動分為下午游山巡路(俗稱下午場)、破陣、晚上游山巡路(俗稱夜場)和擺謝。整段時間,島上鑼聲、鼓聲、鞭炮聲、道具抖動聲、“八將”的吆喝聲、哨子聲、鈴鐺聲等不絕於耳,人聲鼎沸。200多名演員均是來自雞山鄉的男女老少,其中,年齡最大的演員有80歲,最小的有9歲。角色不僅因年齡和性別細分,還選擇未婚和新婚的青年人來表演不同的角色。他們身著紅色長袍,頭戴黑帽,胸前綁上大紅花,一身民國裝束。他們遊行時托盤,盤裡放著文房四寶、銀紙、蠟燭、楊府侯爺的印等,寓意今年會有好運氣,上班、做生意、捕魚等事事順利。
效益
楊府廟前人山人海,台階上站滿了重重人群;興島公路夾道的觀眾扶老攜幼,里三層外三層,整個活動現場被觀眾擠得水泄不通。據悉,每舉辦一次“打八將”需開支20多萬元,所有資金均由各村民眾和漁船樂助。
“打八將”讓鄉民資助的同時也使他們在此期間增加收入。這幾天裡,平日空曠的海鮮一條街上冒出了一家家玩具攤、水果攤,抓住“打八將”的經濟效應做幾天生意。
最開心的當屬酒店和賓館。海韻酒店老闆陳星火忙得不可開交,他告訴記者:“今天生意特別好,店裡三四十桌全坐滿了,客流量沒斷過,一天可多賺三四千元。”而跨海酒店則是整個正月都生意紅火,每天桌位都訂滿。據跨海酒店老闆娘曹女士回憶,“打八將”活動開展以來,這6年來每年正月客人都爆滿。
海佳賓館平時住不滿的10多個房間當天全住滿了,老闆娘林彩娣一直忙著登記客人,她說:“我們雞山建設發展好了,有文化、有旅遊,吸引更多的人來,我們的生意也會更好。”
“打八將”習俗作為島上最隆重、最熱鬧的活動,不僅充實了鄉民的腰包,還是雞山人深深的鄉土情結。每年正月這段時間,無論多遠,在外的雞山人都會趕回島上參加這一活動。家住清港的曹小青是地地道道的雞山人,每年她都會特地趕回來觀看“打八將”。“看著好玩,小朋友的打扮很好看,我也來湊熱鬧、拍個照。”曹小青自豪地說,她曾帶不少朋友來看過,她認為這是他們雞山的文化特色,有獨特的文化形式和內涵。
“打八將”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成為雞山的一張名片,離不開雞山鄉政府的扶持和協助。“‘打八將’是個民間組織,我們幫助他們申請‘非遺’項目,協助各家媒體的宣傳報導,把‘打八將’推向更大的平台,使這項民俗能堅持下去,影響更大。”雞山鄉黨委委員葉長林說,“打八將”不僅豐富了當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打響了雞山的旅遊品牌,幫助雞山逐步發展旅遊經濟。由來
傳說很久以前,雞山島上無人居住,是南來北往漁船出海時的停靠休息點,後來福建漁民為了捕漁方便,逐漸在此定居謀生。關於雞山島名稱的由來,有說是福建船隻經過此地時,聽到雞鳴聲於是停靠於此,便以雞山稱之。另有一說,是因為島的形狀好像雞頭上的雞冠而得名。
因為雞山島上的漁民多來自福建,一直有拜媽姐的習俗。島上建有媽祖廟,以保漁民平安、豐收。在宋朝時期,由於楊大郎為救當時皇帝,假扮皇帝赴雙龍會,替主犧牲,為了紀念楊大郎,當時的福建各地廣建楊府廟,並紛紛舉辦各種燈會活動。由此福建這一活動現象就傳到了雞山。雞山漁民改媽祖廟為楊府廟,泥塑楊大郎像擺放在廟的主位供奉,媽祖像則擺放在楊大郎像的左位供奉。通過年復一年的燈會活動,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雞山“打八將”,意為保佑“一山平安”。
53歲的尤先福是當地北山村的村黨委書記,亦是“打八將”活動的組織者之一。據他所說,相傳從前雞山島上年年發生瘟疫,每次都要死好多人,自從舉辦這一活動後,島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瘟疫。島上的漁民們認為是楊大郎顯靈幫他們驅除妖邪,也由此“打八將”便成為了島上最隆重、最熱鬧的活動,每年正月這段時間,無論多遠,在外的人都會趕回島上,參加這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