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梗概
影片講述了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雲南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縣扎西鎮召開了在黨史和軍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完成了黨內權力的交接,確立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地位,精簡整編了紅軍隊伍,作出了二渡赤水和開闢滇黔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決策,扭轉了紅軍的被動局勢,開創了新的局面。影片以紅軍長征經過此縣時召開的“扎西會議”為主線,再現了毛澤東在革命歷史關頭所做出的極具轉折性的判斷與決定,同時也生動地展示了毛澤東(王霙飾)與賀子珍的純真愛情。實力演員楊雨婷與王霙此前曾在《陳賡大將》中有過合作。此次兩人再度攜手飾演偉人夫妻,倍感默契。楊雨婷表示:“在這部戲中,導演要求我們把偉人的情感細節放大開來演,真實地表現出他們在面臨各種困難時所做出的本能反應,這是以往同類影視作品所沒有表現的。我覺得這種真實的處理方式,更能贏得觀眾的心。”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縣召開了在黨史和軍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會議作出了事關中國革命全局發展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完成了黨內權力的交接,貫徹了遵義會議精神,精簡整編了紅軍隊伍,作出了二渡赤水和開闢滇黔革命根據地戰略決策,扭轉了紅軍的被動局勢,開創了新的局面。電影《扎西大轉折》就以此為背景,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昭通市委宣傳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北京法宣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拍攝,劇本由吉林省文聯主席、著名作家、著名編劇張笑天執筆創作,張夷非擔任導演,劇中由演員王霙扮演毛澤東、郭偉華扮演周恩來、姚櫓扮演羅炳輝、孫淳扮演龍雲。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精彩花絮
影片拍攝時正值雨季,又是在雲南山區,原本通告排得好好的劇組常常臨時望天興嘆,第一次聽到“雨停”兩個字的楊雨婷,還以為大家叫自己有事,跑過去一問,結果引得大家集體笑場,楊雨婷的名字也成了劇組人人持誦的魔咒。王霙演過幾十次毛澤東,第一次在影視作品中細膩地表現主席兒女情長的一面,拍攝前還被導演張夷非要求減肥。
劇組拍攝結束一天的山間戲份後,全組演職人員回縣城的途中,突遇山體塌方,令在場所有人心驚膽戰。劇組領導馬上動員劇組人員搶通路面,經過近20分鐘的奮力搶修才得以通車 。
歷史上“扎西會議”是2月份的故事,但劇組拍攝時卻是在炎熱的大夏天,穿上厚厚的戲裝就是“熱上加熱”,金鑫每拍完一條,在換機位時脫下棉衣來避熱卻不敢摘下頭頂的帽子,因為八角帽比較軟,每戴一次帽子,都會出現不同的形狀,極容易穿幫,為了追求真實,從早到晚,即使滿頭大汗,金鑫也不敢摘下自己的帽子[9]。
影片中的龍雲府選在天津的一處具有百年歷史的古建老宅,此處已成為博物館,裡面陳設的都是實打實的紅木家具和古董花瓶。影片拍攝時有一場戲要求孫淳坐在一把價值不菲椅子上與表弟盧漢商討“大事”,孫淳每次走戲都故意要認真的倒吸口氣,惹得劇組人員忍俊不禁,哄堂大笑。
劇組的外景地設在當地深山裡,距離駐地有一個小時的車程。由於正值雨季,山路崎嶇,每天出工收工路上,大家無不提心弔膽。在一些危險路段,經常能看到山體滑坡和摔倒的摩托。
影片幕後、
創作背景該片是一部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拍攝的革命歷史題材主鏇律電影。“扎西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最後完成,此次會議扭轉了紅軍的被動局勢,開創了新的局面。歷史對1935年中國共產黨的扎西會議記載甚少,該片將彌補這段空白。該片的拍攝上映,是雲南省和昭通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圍繞國家關於雲南橋頭堡建設的戰略部署,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全力推進雲南文化產業發展,建設民族文化強省、文化橋頭堡的具體體現。
製作班底
該片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昭通市委宣傳部、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拍攝,曾任《開國大典》、《重慶談判》等影片編劇的作家張笑天擔任編劇,導演過《白山黑水》、《三個人的冬天》等電影的中國電影家協會導演張夷非執導。
拍攝過程
該片於2011年7月15日在雲南革命老區昭通地區的威信縣扎西鎮開機,劇組輾轉扎西、豆沙關、魯甸、大山包、巧家、天津等景地,拍攝歷時55天,於2011年9月份在天津殺青。
影片評價
《扎西1935》是中國第一部全面反映“扎西會議”的主鏇律電影,也是一部綜合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好影片。影片全景再現了“扎西會議”前後,發生在烏蒙山區的那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著力刻畫了毛澤東高瞻遠矚的偉人風範,充分展現出毛澤東非凡的人格魅力,也展示了毛澤東與賀子珍的純真愛情,革命伴侶的日常家庭生活得到了真實的藝術捕捉。同時,還塑造了周恩來、朱德、洛甫、羅炳輝等革命家的形象,令影片史詩般的影像風格得以完美呈現。影片中鮮為人知的情節和革命領袖的真情給人以視覺和心靈上的衝擊。(雲南網評)
該片在展現“扎西會議”歷史的同時,對領袖人物的情感刻畫十分細膩,是商業大潮里少有的堅持主鏇律風格的影片。(影協常務副主席康健民評)
影片中宏大慘烈的戰爭場面、厚重詩意的旁白、雄渾蒼涼的音樂恰到好處地展示了領袖毛澤東身上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中國電影家協會專家認為,該片把握史料準確,是嚴謹的現實主義作品,高昂與悲壯構成了影片的最強音符,該片從藝術的角度全景再現了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扎西會議這一歷史史實,具有文獻價值。(光明日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