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新聞

手抄新聞

手抄新聞即用手工抄(刻)寫的文字新聞。它是文字產生以後直至中世紀結束這一漫長歷史時期新聞傳播的較高級的形式(民間依然是口頭傳播為主)。各國古代的編年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時效較差的手抄新聞。歷史記載中最早的手抄新聞是公元前59年的羅馬《每日紀事》(Album),用手工抄寫在白板上,置於公共場所。由於各地王公、貴族、富商想得知羅馬的訊息,於是有人抄錄它送往各地,領取酬金。這是“新聞信”的起源。新聞信是手抄新聞的一種形式,在歐洲流行了1700年。中國的邸報,自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至明末,基本上也是一種手抄新聞。手抄新聞發展的頂峰時期是16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威尼斯的《一文錢報》,這是一種定期的手抄新聞,有專人經營,貼在公共場所的牆上,內容為交通狀況、戰爭訊息、船舶航期、市場行情等等,閱者要先付一文錢(Gazette)。以後歐洲的報刊常用這個詞作為報刊名稱(轉意為公報)。由於世界航路的發現,以義大利為中心的地中海貿易迅速衰落,手抄新聞也隨之衰落,逐漸被印刷新聞所替代。現存較早的手抄新聞是梵蒂岡圖書館保存的1554—1571年的手抄新聞。手抄新聞的進步之處在於它使新聞能夠記錄下來,成為歷史資料。但是由於文化水平和資金的限制,它的傳播範圍比口頭新聞要小得多。

起源

國內

手抄新聞是手工抄發或抄售的新聞報導。我國唐朝就有各地駐京官邸負責抄發的官方檔案和政治訊息。如現存英國大不列顛圖書館的《進奏院狀》(公元887年唐僖宗時),就是當時的進奏官從進奏院的官報上抄寫的六十行新聞,報告當時的沙洲節度使張淮深派遣使團到唐王駐地交涉為他任職正式下旌節的事情。這一類抄件稱為“邸鈔”、“閣鈔”、“狀”、“雜報”等。自宋朝起有人抄賣“邸報”牟利,後又發展為手抄出版物。 國外

歐洲的手抄新聞可能最早出現在十六世紀義大利的威尼斯,也稱為《 威尼斯公報》,一種公開出售的手書報紙,報導內容主要是船舶航期、市場行情等商業新聞以及對商業貿易有直接影響的政治、戰事和宗教等信息。

詳細介紹

手抄新聞又叫做手抄小報,最早出現在義大利境內的威尼斯,內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變化、戰爭訊息等。手抄新聞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個銅幣(即格塞塔)。手抄新聞是近代報刊的雛形,它的出現擴大了新聞傳播的規模和範圍。

威尼斯位於地中海北岸,早在10世紀末就是個富庶的商業共和國,東西方交通樞紐和貿易中心。15世紀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在這裡萌芽,造船、紡織、玻璃等行業相當發達,手工工場林立,工人達19萬人之多。這裡的手工業主、商人、航海界人士十分關心商品的銷路、各地的物價、來往的船期,於是有人專門打聽這些訊息,抄寫後出售。後來,需要相同訊息的人多了,他們就抄寫多份,誰需要就賣給誰,這就是手抄新聞。

有資料認為:1536年威尼斯已有專門採集訊息的機構和販賣手抄新聞的人。1536年威尼斯已有專門採集訊息的機構和販賣手抄小報的人。1563年同土耳其發生戰爭期間,威尼斯政府也曾發行手寫的小報。 1566年這裡又出現定名的小報,叫做“手抄新聞”。以上各種小報的內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間或也報導政局變化、戰爭訊息和災禍事件,因為這些都會影響貿易和交通。小報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個銅元(一說張貼在公共場所,凡入內閱讀須付一個銅元)。當時的銅幣叫做“格塞塔”(Gazzetta),後來這種小報流傳到羅馬以及歐洲各國,就稱為Venice Gazzetta(威尼斯小報)。而Gazzetta一詞也就成為歐洲各國早期報紙的名稱。

發行方式

1、張貼在公共場所,用繩子或欄桿圍起來,凡走近閱讀的人須付一枚小銅元。 2、張貼在屋內的牆上,進屋的閱讀者同樣收取一個銅元。這種屋子被稱為“新聞房”。 3、手抄多份,沿街叫賣、兜售。 4、接受加工訂貨,誰需要什麼新聞,這些從業者就代為打聽,收費也較高。 5、定期寄給訂閱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