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蟲

扁蟲

扁蟲,是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的無脊椎動物,是渦蟲、絛蟲和吸蟲三類的統稱。沒有完整的消化系統,腹面的開口既是口又是它的肛門。多為雌雄同體,常進行自體受精,但也能進行異體受精。扁蟲具有像葉片或者絲帶一樣扁平的身體,它們的大小從幾毫米到幾米不等。在13000多種扁蟲中,有10000中過著寄生生活,自由生活的有3000多種,大部分是海生的。它們喜歡在岩石或者海藻覆蓋下的泥沙中生活。扁蟲通常在潮間帶的岩石上藏身,也常在大型卵石下面用腹面的纖毛沿石面滑動,淡褐色的身體像一片海藻,前方有兩個深色的眼點,觀察周圍的動靜。咽部平時像皺起的窗簾一樣,縮進身體腹面當中的一個開口裡。夜幕降臨後,它就悄悄地出來活動,主要捕食小型的軟體動物。

基本信息

扁蟲特徵

扁蟲扁蟲
扁形動物體背腹扁平,一般稱扁蟲。兩側對稱體型,即通過身體中軸,可將其分為2個對稱面。1.上皮(外胚層)2、腸上皮(內胚層)3.肌層(外胚層)4.實質(中胚層)這種體制使動物身體明顯有了前後、左右、背腹之分,使身體各部分得以均等發育。運動有了定向,既能游泳,又可爬行,如此前端先接觸新環境,促進神經感官向前逐漸集中,為腦的分化和頭部形成創造了條件。背面有保護作用,腹面承擔運動與攝食機能。因此兩側對稱體制出現,在動物進化上有著重要意義。扁形動物的內外胚層間,出現了中胚層,形成三胚層。中胚層出現促進了組織器官的分化,產生了肌肉層,增強了運動機能,使動物能有效地攝食和逃避不良環境。中胚層在扁蟲體內形成一種柔軟的結締組織,稱為實質(parenchyma),充滿體內,有貯存水分和養料的功能,使動物體能抗乾旱耐飢餓,增強了生活能力。實質還能保護內臟器官,輸送養分和代謝產物。

扁蟲構造

扁蟲扁蟲
由於中胚層出現,扁形動物有了組織和器官的分化,促進各種生理機能進一步完善,能更好地適應環境。扁形動物的體壁由單層的上皮和肌肉層組成的皮肌囊包裹全身,既有保護功能,又可借肌肉收縮進行運動。消化系統仍不完善,雖有腸管出現,但無肛門,仍為胃循環腔性質。腸管有分枝,可進行細胞外消化和細胞內消化。排泄為原腎管,即體內有網狀分枝細管,為排泄管;分枝的末端有一盲管狀細胞,內具一束鞭毛,不斷擺動,如火焰狀,故稱焰細胞。二者組成原腎管,體表開口為排泄孔。功能為調節滲透壓,排除體內多餘水分,代謝產物隨之得以排除。神經系由體前的1對腦神經節及伸向體後的若干縱神經構成。縱神經內有橫神經相連,似梯形,故稱為梯式神經。自由生活的扁蟲有眼點、嗅覺器、平衡囊等感覺器官。

扁蟲繁殖

扁形動物多為雌雄同體,即在一動物體內雌、雄生殖器官兼有,結構複雜,由生殖腺(精巢、卵巢)、生殖導管(輸精管、貯精囊、卵巢、輸卵管、子宮)及一些附屬腺體組成。雖然同一動物可產生精子和卵,但一般為異體受精。海產種類個體發生中有一繆勒氏幼蟲(Müllerlarva)期,幼蟲卵形,體被纖毛,邊緣有8個用以游泳的纖毛葉,口位於腹側。幼蟲游泳一段時間始沉水底,發育成幼體。

扁形動物廣泛分布在海水和淡水中,少數在陸地潮濕土壤中生活,大部分營寄生生活。它們形態各異,大小相差懸殊,從幾毫米到10餘米不等。

食性

渦蟲多為肉食性,由於有各種發達的攝食機制,能捕食比它們自身大的動物,如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貝類等。渦蟲一般有一個肌肉發達的咽,能自口中翻出,伸到環節動物和甲殼類的體內,攝食其內部器官和體液。更發達的咽能擴展而把動物整個包住。咽簡單而有纖毛者,僅能攝食原生動物和輪蟲之類的小動物。吸蟲雖有消化道,但其體表似能吸收葡萄糖等類物質。絛蟲無消化道,所有養料都通過體表吸收。胺基酸和小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向濃度高的場所轉移時需消耗能量,這和脊椎動物消化道內的過程相同。

生存環境

自由生活和寄生種類都利用氧,但多數寄生種類厭氧代謝占優勢,甚至有氧的環境(如血流中)也如此。與其他無脊椎動物相比,寄生扁形動物組織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質含量低。絛蟲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原,它是低氧環境中能量的主要來源。某些種類的糖原占身體乾重的40%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