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村

村名起源據《襄汾縣誌》24頁記載,該村名起源是以居民姓氏命名的。 )上記載,立碑人均為扈姓而無吳姓,說明該村當時為扈姓人群居住。 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間,被選為西候管理區(六聯村)主任。

簡體
戶村

繁體

扈村

拼音

HuCun

民族


姓氏

吳、曹、詹、祁、蘇、楊

地理位置

戶村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鄧莊鎮。北與臨汾市堯都區大蘇鄉大王村隔溝相望;東與堯都區大蘇鄉大蘇村交界;南與鄧莊鎮段村為鄰,西與鄧莊鎮西侯村、新民村交界。

村名起源

據《襄汾縣誌》24頁記載,該村名起源是以居民姓氏命名的。另據《趙國史稿》記載,此片土地屬於趙國地界,並始於公元前250年左右。再有該村龍王廟的一幢石碑(高80公分,厚20公分;現已被毀。)上記載,立碑人均為扈姓而無吳姓,說明該村當時為扈姓人群居住。《趙國史稿》還記載有扈輒為趙國將軍。以此說明該村的起源是以扈姓而命名的。

歷史淵源

民國十年(1921年)《襄陵縣新志》第373頁記載:明永樂五年(1407年)高平懷閔王(朱濟燁)墓在縣東30里扈村(此縣系原襄陵縣,今為襄陵鎮),說明當時還未有“墳里”村,(現為新民村),扈村已是歷史悠久的村莊了。另據《辭海》1564頁《趙國史稿》217頁記載:趙幽繆王二年(234),秦軍大舉攻趙、將攻取趙國北部建成雁門郡與雲都郡。秦將桓齡攻趙平陽、武城(今河北滋縣一帶),趙將扈輒率大軍迎戰於平陽,趙軍大敗,喪師十萬,扈輒被殺。趙任命李牧為大將,率軍反攻,大破秦軍於肥(今河北晉州西),雖戰勝了秦軍,但秦國強大,與趙國頻繁交戰,趙國失地損兵折將,導致趙國滅亡。秦王朝欲誅滅趙將扈輒九族,於是扈姓四處逃散,或改作他姓。扈姓由此衰敗,便在扈村消逝了。這就使扈村沒有扈姓的原因。從此吳姓成了該村的主要姓氏。從戰國時期公元前250年來推算,扈村這個小村已建村有2500年左右,確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莊。

姓氏尋根

吳姓的歷史考證:本族祭祖上老墳時,族長吳通興、吳佛寶、吳銀玉(清代人)向後人講述:本族老祖宗並不是扈村人,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災荒戰亂年間從臨汾河西帽兒劉村(今劉村)逃荒來到這裡的。當時兄弟4人,其中1人落戶到臨汾市堯都區賀家莊鄉趙娃角頭(趙南河村),扈村留了兄弟3人,以農業為生。“魏晉十六國,魏正始八年(247)引進了抄紙業”(《臨汾市志》2002年版)。由於勤勞節儉能吃苦,經多年奮鬥,人口越來越多,家業也越來越大,便形成了後來的東吳、北吳、南吳三大支脈。唯有東吳人丁興旺,占了該村人口一半以上。北吳次之,南吳發展較慢。落戶到趙南河的1人至1956年仍然只有3戶人家,人口不足50人,他們每年有代表回扈村為老祖宗上老墳(老墳地在村南300米處徐福林的老水車井地南端)。為了互相往來,20世紀50年代趙南河村吳家之女吳通親嫁到扈村與曹玉生為妻。1956年社會變革,戶族裡的土地入了農業合作社,沒有了祭祀的開支,從此老墳就不再祭祀了。

人傑

扈村雖然是個小村,歷史上曾湧現出不少愛國保國之士,
吳康民(1918.5—1958.10)1935年從臨汾師範學校畢業後,即參加黨領導的抗日游擊大隊,歷任曲襄縣二區區委書記,區長、太岳二專區教育科副科長。1949年南下福建省福州市歷任農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省教育廳副廳長。
吳蘇民(1923--2005)1942年參任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陽城縣游擊大隊與日寇進行多次交戰,後編為陳賡部隊,參加解放山西大片土地。1950年第一批赴朝作戰,回國後由黑龍江省軍區調至青海省計畫委員會任政治部副主任,1980年離休,2005年病逝於南京。
吳可達(1924.3—2002.10)1948年即擔任村農會幹部、民政委員、村長,1953年領導農民走合作化道路,辦起燎原初級農業社,1956年被選為統聯高級農業社(六聯村)副社長。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間,被選為西候管理區(六聯村)主任。1962年6月聯村隊分開,他被選為扈村大隊支部書記至1984年退休。在任期間帶領民眾平田整地,打井通電,使糧食產量得到很大提高,社員生活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改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