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南宋鹹淳二年(1266年),另一說為宋末,戴姓先祖祚庥從安徽省當塗縣搬來定居建村,以姓命名戴家村。
隸屬郭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2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蘋果等。
2002年,全村170戶,501人。有戴、朱、孫、李等4姓,均為漢族,其中戴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41年本村解放。
1943年成立中共戴家村黨支部。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5年村集體投資8萬元,用上電網供電。
1995年投資3萬元,安裝自來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5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10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比1978年增長10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474公斤,總產18.3萬公斤。全村有蘋果園8公頃,桑園0.7公頃,其它經濟作物38 公頃。第一產業總收入235.2萬元,其中農業110.5萬元,林業2.5萬元,畜牧養殖業 99.8萬元,其它22.4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前,第二、三產業寥寥,收入微薄。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商店、飲食服務業、石材加工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80人,收入336 .8萬元,其中工業201.8萬元人,建築業22萬元,運輸業67.5萬元,商飲業45.5萬元。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7年建村國小,有教師1人。
1959年建幼稚園,有教師1人。自建國至 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5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78年,人均糧食180公斤。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溫飽。
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130輛,機車30輛,電話120部,電視機170台,電冰櫃、洗衣機30 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
1998年開始,全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
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57年建村國小,有教師1人。
1959年建幼稚園,有教師1人。
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0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常年人均糧食不足5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78年,人均糧食180公斤。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溫飽。
2002年,有各種運輸車130輛,機車30輛,電話120部,電視機170台,電冰櫃、洗衣機30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6平方米。
1998年開始,全村統一規劃街道、建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0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2年,戴世伍經山前村方西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
1943年,成立黨支部。1
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8名。
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27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華開成、戴洪言、戴豐積、李吉明、朱春芳、孫科德、戴建平、戴振舉、戴豐俊、戴豐雲、戴振慶。
1994年,村黨支部被中共山西頭鄉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設村政府。
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設立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戴洪訓、戴洪正、李吉明、戴豐積、戴洪言、孫科德、戴豐玖、戴豐勤、戴豐俊、戴振平、戴振勝。
2000年,村委被評為海陽市模範村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