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準備
正文
為適應戰爭需要,在軍事、政治、經濟、科技、外交等方面所作的準備。包括戰爭爆發前和戰爭過程中的準備。其主要內容包括:全面分析敵國軍隊編制、武器、技術裝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其作戰能力、戰略企圖和進行戰爭的方式;預測戰爭初期可能出現的情況,揭示其特點和規律;確定戰爭指導方針,規划動員體制,建設武裝力量,實施軍政教育訓練,研製武器裝備,加強後方建設,儲備戰爭物資,調整工業布局,制定並實行加強內部團結和爭取國際支援的政策等。戰爭準備歷來為戰爭指導者和軍事理論家所重視。中國古代兵書《司馬法》記載:“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戰國時代《荀子·王霸》中明確提出了“戰備”一詞,說:“鄉方略,審勞佚,謹畜積,修戰備,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普魯士軍事理論家C.P.G.von克勞塞維茨也強調“被迫進行防禦的弱小國家,應該經常做好戰爭的準備,以免遭到突然的進攻”(《戰爭論》第2卷,第496頁)。
戰爭實踐反覆證明:戰爭準備的程度,直接影響到戰爭雙方的主動與被動,順利與困難,勝利與失敗。戰爭準備,主要在戰爭爆發前要認真進行,在戰爭爆發後也要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某些國家由於戰前準備不足,在德軍大舉進攻面前,遭到失敗或嚴重挫折;蘇聯等國在戰爭過程中,有效地加強了各種準備工作,逐步扭轉形勢,奪取了最後勝利。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非常重視戰爭準備。如解放戰爭爆發前,針對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嚴重局勢,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告誡解放區全體軍民及全國人民,早作精神準備,要把自己的力量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從長期支持戰爭著想,積極鞏固和擴大解放區,放手發展人民力量,調整戰略部署,編組野戰兵團,加強軍工生產,戰爭中邊戰邊準備,從而為奪取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未來戰爭爆發的突然性、破壞性增大,戰場空間廣闊,戰況變化急劇,組織指揮複雜,後勤保障艱巨,給戰爭準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種情況,要在全力發展國民經濟的前提下,加強武裝力量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貫徹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努力提高現代戰爭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嚴防敵人的突然襲擊,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