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地點
1979年的一天,洛陽市西小屯村村民在勞作時,發現了一座地窖,文物工作者聞訊趕來。
在地窖里,一件極為罕見的青銅鼎吸引了他們的目光。這座鼎的蓋子、身子合二為一,合扣成一個扁圓的球形;蓋作拱頂,正中有一鋪首銜鈕,鈕旁邊有對稱的鎏金蟾蜍一對;子母口內收,鼓腹、三蹄狀足,上有方形附耳,兩耳之間有中空短柱形上翹的短管流(瓶嘴)。
文物特徵
該鼎蓋、身合二為一,合成扁圓球形;蓋作拱頂,正中有帶小圓環的鋪首臥鈕,鈕旁邊是一對對稱的鎏金蟾蜍;子母口內收,鼓腹,三蹄狀足,上有方形附耳,兩耳之間有中空短柱形上翹的短管流。該鼎通體以青銅鑄成,外層以金銀為飾,其中蓋頂、口沿、流及附耳皆為錯金銀三角紋,蓋中及鼎腹飾以皿銀為瓣、皿金為芯的四出花瓣紋樣,鼎足飾三角雲紋。銅鼎器型小巧玲瓏,紋飾對稱和諧,可謂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此鼎由蓋、器合成扁圓球形,三蹄足。蓋正中有一鋪首銜鈕,鈕旁邊有對稱的鎏金蟾蜍一對,鼎口沿一側有一極少見短管流,兩側為附耳。蓋頂、口沿,流及附耳皆為錯金銀三角支紋,鼎足飾捲雲及三角雲紋,蓋中及鼎腹郭飾皿銀為瓣、皿金為芯的四瓣花。整個器不僅花樣圖案對稱工整,而且嵌金銀亦對稱和諧,裝飾華麗,造型精巧玲瓏,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品。
流傳歷史
西周滅亡後,周王室將都城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遷至洛陽,建成東周王城。2000多年過去了,這件銅鼎從另一側面展現了東周王城曾經的輝煌。
文物價值
無論金還是銀,在當時都屬於貴金屬。金銀的延展性好,色澤亮麗,用金銀做器物裝飾,始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戰國,西漢後逐漸走向衰落。戰國中期後,鎏金、錯金銀、鑲嵌紅銅等青銅裝飾工藝廣泛流行,視覺效果富麗堂皇。
在古代,古人用於裝飾的手法有多種,包括鑲、嵌、錯金銀等。其中,錯金銀又稱金銀錯,該工藝始見於商、周時期,主要用於各種青銅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古人的裝飾手法有多種。“鑲”是把東西嵌進去或是在外圍加邊,“嵌”是把東西鑲在空隙里,而“錯”則是用厝(cuò)石加以打磨使之光平。錯金銀,也稱金銀錯,是先在青銅器表面鑄出或鏨(zàn)刻出凹槽,然後嵌入金銀絲、片等,錘打牢固,再用厝石將其打磨光滑,使之與器物表面相平,最後用木炭和清水打磨,使青銅器表面和金銀紋飾各顯出不同色澤,映襯出瑰麗的圖案,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裝飾效果。高西省表示,金銀錯這項精細工藝是古代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另一側面也展現了東周王城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