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燕策一

戰國策·燕策一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①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②借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若④。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秦並趙,北向迎燕。燕王聞之,使人賀秦王。使者過趙,趙王系之。使者曰:“秦、趙為一,而天下服矣。茲之所以受命於趙者,為秦也。今臣使秦,而趙系之,是秦、趙有隙。秦、趙有隙,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無妨趙之伐燕也。”趙王以為然,而遣之。

使者見秦王曰:“燕王竊聞秦並趙,燕王使使者賀千金。”秦王曰:“一夫無道,吾使趙有之,子何賀?”使者曰:“臣聞全趙之時,南鄰為秦,北下曲陽為燕,趙廣三百里,而與秦相距五十餘年矣,所以不能反勝秦者,國小而地無所取。今王使趙北並燕,燕、趙同力,必不復受於秦矣。臣切為王患之。”秦王以為然,起兵而救燕。

秦國聯合趙國,趙國向北攻打燕國。燕王聽說後,派使臣往向秦王祝賀。使臣經過趙國,趙王扣留了他,使臣說:“秦國和趙國聯合,諸侯都服從。燕國之所以聽命於趙國事由於秦國和趙國聯合的緣故。現在我出使秦國,而趙國扣留我,這說明秦國和趙國有矛盾。秦、趙兩國有矛盾,諸侯就一定不會服從趙國,燕國也不會聽命於趙國。再說,我出使秦國,並不妨礙趙國進攻燕國啊。”趙王以為說得對,就開釋了燕國使臣。

燕國使臣拜見秦王說:“燕王聽說秦、趙兩國聯合,燕國派我持金千斤來祝賀。”秦王說:“燕王昏庸無道,我要趙國滅掉燕國,你還來祝賀什麼?”燕國使臣說:“我聽說,當趙國在全盛時期,南面的鄰國事秦國,北面的下曲陽靠近燕國,趙國的土地方圓三百里,卻與秦國相持了五十多年,趙國之所以反不能戰勝秦國,是由於趙國小,又沒有可能有其它國家來幫助擴大自己的國土。現在大王要趙國向北往滅掉燕國,假如燕國和趙國聯合一致,就肯定不會再服從秦國了。我暗自為大王擔憂。”秦王以為說得對,於是派兵援救燕國。

1.詘指:折節。

2.厚幣:拿著豐厚的錢財。

3.呴:通"吼"。

4.涓人:養獸官。

5.若:同"苦"。

6.誰朝:拜見誰(賓語前置)。

7.涓人:宮中灑掃的人。

8.見事:被侍奉,被重視,受重用。

9.樂毅和後面的鄒衍,劇辛分別是魏,齊,趙三地的名士。

譯文

燕昭王收拾了殘破的燕國之後,登上了王位。他謙卑恭敬,以厚禮重金招聘賢才,準備依靠他們報仇雪恥。於是,他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趁我國內亂,發動突然襲擊,打敗了燕國。我深知國小力弱,不可能報仇。然而如果能得到有才幹的人,與他們共同管理國家,來洗雪先王的恥辱,這是我的願望。請問要報國家的大仇,應該怎么辦?”

郭隗先生回答說:“成就帝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師,同朝共事;成就王業的國君,以賢者為友,同朝共事;成就霸業的國君,以賢者為臣,同朝共事;亡國的國君,以賢者為奴僕,則不能保有國家。折節屈尊侍奉賢者,面向老師接受教導,那么,才幹超過自己百倍的人就會到來;先於別人去勞役,後於別人去休息,先於別人向人求教,別人已經不求教了,自己還求教不止,那末,才幹超過自己十倍的人就會到來;靠著几案,拄著手杖,頤指氣使,指手畫腳,那么,乾雜活、服苦役的人就會到來;如果對人暴虐粗野,隨便發怒,任意呵斥,那么,只有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犯人、奴隸就會到來。這些都是古代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辦法。大王如果能夠廣泛選拔國內的人才,親自登門拜訪,天下人聽說大王親自拜訪賢臣,天下的賢士一定都會奔赴燕國。”

昭王說:“我應當拜訪誰才合適呢?”

郭隗先生說:“我聽說,古代有個君王,想以千金求購千里馬,經過三年,也沒有買到,宮中有個內臣對國君說:‘請讓我去買吧’,國君就派他去。三個月後他找到了千里馬,可是馬已經死了,就以五百金買了那匹死馬的頭,回來報告國君。國君大怒,說:“我要找的是活馬,死馬有什麼用?還白白花了五百金。’內臣回答說:‘死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由此一定會認為大王善於買馬,那么千里馬就會買到。’於是,不到一年,許多千里馬就送上門來。現在大王果真想招攬人才,就先從我開始吧;像我這樣的人尚且被任用,何況比我更有才幹的人呢?難道他們還會嫌千里為遠而不到燕國來嗎?”

在這時,燕昭王專為郭隗修建了官宅,並且尊他為師。不久,樂毅從魏國來了,鄒衍從齊國來了。劇辛從趙國來了,有才幹的人都爭先恐後地聚集到燕國,昭王悼念死去的人,安慰活著的人,同老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後,燕國殷實富裕了,士兵生活安適,都樂意為國而戰。於是,昭王就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與楚、秦、趙、魏、韓等國合謀討伐齊國。齊國大敗,齊閔王逃往國外。燕國的軍隊單獨追擊敗逃的齊軍,攻下齊都臨淄,把那裡的寶物全部掠去,燒毀了齊國的宮殿、宗廟。齊國的城邑沒有被攻下的,只有莒和即墨兩處。

作品簡介

戰國策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