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奢

戒奢是指倡導節儉,反對奢侈浪費。

戒奢的意思就是倡導節儉,反對奢侈浪費,戒奢倡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在我國歷史上,許多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士都積極倡導節儉,力戒奢移浪費,並且身體力行,作出表率。
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
恆念物力維艱
明·朱柏廬
故事:
司馬光以儉為榮訓導後代
司馬光由於勤奮苦讀,所以到20歲時就學識淵博,一舉考中進士。司馬光雖然出身富貴家庭,但自幼卻養成了儉樸的作風,對飲食、衣著等方面從不過分追求,他為官一直堅守著廉潔正直的美德,除了薪俸之外,從不收取非份之財。
司馬光曾寫過一篇《訓儉示康》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司馬光為告誡兒子司馬康崇尚節儉而寫的,文章中用自己、古人和本朝人的事跡為例闡明:厲行節儉就能直道而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奢移豪靡則會招致災禍,敗家喪身。司馬光的兒子,在他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都為人廉潔,生活儉樸,即使別人不
“奢”者即奢侈,花費大量錢財追求過分享受;“儉”乃節儉,勤省樸素,愛惜物力。奢侈是一种放縱,是一種消極頹廢;而節儉則是一種節制,是一種積極進取。奢侈就像砍斷樹根、堵塞泉源一樣,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戒奢以儉",就是說要力戒奢侈,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如同維護樹木的茂盛,泉源的流長,此乃“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
縱觀古代君主治國的經驗教訓,往往因勤儉而成功,因奢侈而破敗。唐太宗李世民滅掉了隋朝後,看到了亡國之君隋煬帝當年修建的隋宮,那種奢華,那種超值的享樂設施,不禁搖頭嘆息說道:“窮奢極欲,安得不亡!”可見,戒奢倡儉之於治國興邦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誠如唐代詩人李商隱所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所謂奢侈,就是超越自身人力、物力、財力而過分追求享受。中國幾千年以來,大都是處於貧困當中,連基本的溫飽問題,也是才解決沒多少年,絕大多數人對於節儉度日,都有切身體驗和理解,而卻很少去思考如何“戒奢”。改革開放,中國人由窮到富,由溫飽到小康,相當一部分人達到富裕,人們的腰包漸漸鼓起,生活要求也隨著提高,他們要求高享受,處處追求與眾不同,現在大部分的人已經不再為是否能吃得飽,穿得暖擔憂了。他們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去享受,甚至有人把享受玩樂作為人生奮鬥的的目標,開始求“奢”貪“侈”。
奢侈之風如果體現在領導幹部身上,就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正之風盛行,奢求和浪費人力、物力資源,追求奢華,不圖實效。諸如,建造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四處公費旅遊、出國考察,高檔次、高消費的會議,一擲千金的公款招待等等,嚴重的甚至濫用公款,貪污腐敗,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由此引伸開去,我們還可以看到“奢”者一些更廣泛的現象,諸如奢人事、奢職位、奢大話、奢會議、奢排場等等,大大小小的“奢風”,造成人力物力和資源的浪費,也造成黨風、政風、行風的缺失,敗壞了社會風氣。
生活中的奢侈之風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如何防止“奢敗”,成為當今社會一個嚴肅的課題。
當前,國家遭受到各種自然災害,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國家的經濟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無數的企業生存困難甚至倒閉,大量的農民工就業無門。黨和政府正在帶領人民全力以赴地醫治災害的創傷,正在全力消除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在這種特殊的時期,作為黨員、領導的人,更應該強化“公僕”意識,樹立“戒奢倡儉”的作風,堅持以民為本,以身作則,艱苦奮鬥,為民眾作出榜樣,如此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快地和諧、富強起來。
奢侈的同時也就失去了一樣人的本質中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儉樸。在今天,提倡節儉,並不是要大家都變成守財奴,而是要提倡適度、健康的消費。不要比闊氣、講排場,不能浪費。
胡錦濤總書記也曾經引用“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這句古話,藉以告誡我們,要頭腦清醒、居安思危;要艱苦奮鬥,戒奢以儉,勤儉建國。在今天,這種求進、創造的精神,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更加需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