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威海職業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是在威海廣播電視大學、威海教育學院和威海市工業學校的基礎上合併組建而成的。2000年10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學院正式成立。威海市技術學院始建於1958年,原名威海市技工學校。1995年升格為威海市高級技工學校,2003年更名為威海市技術學院。2004年5月,威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威海職業學院和威海市技術學院正式合併。
學院榮譽
幾年來,在威海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廳、省勞動廳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經過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學院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實力日漸增強。2004年學院畢業生就業工作獲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優秀等級。在全省高校創建標準化學生公寓評估,學院9棟學生公寓全部達到國家標準化公寓標準,這也是全省首家高職院校獲此殊榮。2005年,學院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為首批骨幹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被山東省經貿委確定為山東省製造業緊缺人才培訓基地,順利通過了教育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達到優秀等級。2006年12月5日通過了教育部、財政部在北京舉行的陳述答辯,經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組織專家評審,確定威海職業學院為首批“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畫立項建設單位。辦學軟硬條件和綜合實力已居省內前列,各種辦學的指標已達到或部分超過教育部要求的優秀標準,並具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辦學定位
根據高職教育和技工教育教學規律,立足地方經濟發展實際,我們對學院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科學定,提出了“以高等職業教育和技工教育為主,職業崗位技能培訓、成人高等教育共同發展,多類型、多層次、多規格地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術套用性人才”的辦學思路,堅持 “社會需要什麼崗位,就設定什麼專業;社會需要什麼技能,就開設什麼課程;社會需要什麼人才,就培養什麼學生”的辦學指導思想,科學設定專業、課程。初步確立了集職業教育、崗位培訓、遠程開放教育為一體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
辦學條件
教學科研
積極探索高職教育和技工教育教學規律,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不斷提高質量意識和人才意識。出台了一系列教學管理規章制度,規範教學程式。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需求,及時調整教學計畫和教學內容,教學以套用為目的,以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為度,通過學科間互相滲透融合,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同時,狠抓了教學常規管理和精細化管理,注重教學質量管理與監控,建立了較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確保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我們面向市場,積極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和函授專、本科教育,先後有近萬人取得成人教育學歷;充分發揮培訓職能,開展了計算機、國語、職業資格證書等多項培訓工作,共培訓20多萬人。學院十分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工作,成立了高職教育研究所,創辦了威海職業學院學報—《威海科學導刊》。教師年均發表論文100多篇,主編和參編省部級規劃教材45部。
院系設定
學院設定了信息工程系、機電工程系、藝術設計系、經濟管理系、套用外語系、酒店與旅遊管理系、生物與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工業技術系等9個系和成人教育教學部、中專教育教學部、基礎課教學部等4部及相關行政處室共21個部門,開設了計算機套用技術、套用電子技術、電子工藝與管理、軟體技術、通信技術、數控技術、機械設計與製造、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電氣自動化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工業設計、船舶工程技術、商務英語、套用韓語、商務日語、裝潢藝術設計、服裝設計、紡織品裝飾藝術設計、音樂教育、廣告設計與製作、國際經濟與貿易、電子商務、工商企業管理、市場行銷、會計與統計核算、旅遊管理、餐飲管理與服務、烹飪工藝與營養、文秘、生化製藥技術、套用化工技術、漢語言文學與文化傳播、建築工程技術、工程造價、建築電氣工程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高分子材料套用技術、報關與國際貨運、電腦藝術設計、圖形圖像製作、法律等49個專業。
師資隊伍
圍繞辦學定位和威海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我們出台了《2003-2010年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全面實施以“穩定、培養、引進、借智”為主要內容的人才培養工程。加快了提高教師素質、提升專業教師層次的步伐。出台了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和規定,在全國範圍內廣招人才。近兩年,共引進高層次專家、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等各類人才近200人。同時,注重在職教師的培養和師德建設,要求教師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實施了百人培訓工程,選送中青年教師到企業實習鍛鍊,有200多名教師參加業務培訓或到企業學習鍛鍊。制定優惠政策,為中青年教師提高學歷教育提供方便,目前有87名教師獲得了碩士學位,另有42名教師在讀碩士學位。
產學合作
籌集資金3000多萬元購置教學實訓設備,初步建起了擁有67個實訓室,2個實訓車間的職業技能訓練中心;裝備計算機室22個,2276台微機;語音室7個,座位 400個;多媒體教室18個,座位3031個;一次性購置書15多萬冊,館藏圖書總數達到31.05萬冊;投資1300多萬元建設了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校園網路。同時,我們積極走產學合作的道路,創新產學合作的形式,與北京FUNUC廣州數控、華東數控、天潤曲軸等企業合作建立了50多個校外實訓基地,並通過多種形式吸引企業捐贈了價值1100多萬元的實訓設備。學院堅持以能力為本位的原則,按照“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兼顧一般、協調發展”的原則研究、論證了該院的實踐教學設施規劃與建設工作,已著手對數控技術、電工電子技術等6大實踐教學基地進行規劃和建設,數控技術實踐教學基地被教育部確定為中央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並以實訓基地建設為依託,通過“學訓交替”方式,根據社會、行業和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及時調整教學計畫、課程內容,更好地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密切結合的“0+1”實踐教學體系,實現了學生一畢業就能直接頂崗工作的目標。成立了威海職業學院職業技能鑑定所,與企業合作開展管理崗位和崗位技能等各種類型的在職在崗培訓,實行了畢業證書與技能證書並重的教育教學模式。為威海經濟社會發展和製造業基地建設提供、儲備了大量高素質、技能型、套用性人才。
招生就業
學院招生呈快速增長趨勢。2003年面向全省招生,2000年面向全國10個省招生。2005年招生範圍擴大到全國14個省,共招生近5000人。與此同時,充分發揮該院學歷教育資質的優勢,努力擴大成人教育規模,成人學歷教育學員總人數3000人。做好就業教育、就業指導和畢業生推薦工作,提高就業質量。建立健全了“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的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把就業教育納入到日常教育工作中。新生報到率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5%。
校園文化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先導,努力建設文明校園、平安校園。我們從高職教育和技工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出發,研究提出了“修德強能、嚴謹精細、經世致用”的校園精神,以文化素質和能力素質為重點全面提升師生員工的文化品位,著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了大學生藝術社團,經常舉辦讀書演講、作品展示、技能比賽和文體聯歡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我們下大力氣狠抓校園安全穩定工作,實行教育引導、學生自治和嚴格管理三管齊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交流合作
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學院具有接受外國留學生的辦學資格。近幾年,學院與美國、英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辦學機構,多次進行學術合作交流。與韓國嶺南大學、新羅大學、日本東京外語專門學校、韓國湖西大學、美國亞洲教育集團等簽訂了友好合作協定書,並進行經常性的中韓學生交流活動。
黨建工作
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為契機,結合實際工作,著眼於學院整體發展,認真查找了該院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及時整改。注重黨組織建設,建立了基層黨支部,積極開展了基層黨支部建設活動,年發展黨員100人,重視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進性得到加強。加強了幹部隊伍作風建設,出台了《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的意見》,使全體黨員幹部工作作風有了很大轉變;加強了幹部隊伍廉政建設,領導幹部率先垂範,體察民情,嚴格自律;重視學院領導班子建設,領導班子成員團結一心,對學院發展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進行研究,較好地解決了學院發展中的重大問題,表現出較強的凝聚力、戰鬥力以及駕馭全局的能力。
後勤保障
學院建有現代化的後勤服務設施,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積極探索後勤社會化的工作思路,樹立“大後勤、大服務”的意識,高標準地做好後勤服務和管理工作。食堂餐廳實行“星級”酒店餐廳管理,對學生公寓實行標準化管理,對校園內外環境和郵政、銀行等實行契約式管理,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優雅、舒適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成立了校辦產業管理委員會,對校辦產業進行總體規劃、指導,提出雙功能定位、產學研互動的發展思路,加快了校辦產業改革創新的步伐,啟動了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發展規劃
立足威海市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優勢,結合威海建設半島製造業基地的戰略方針,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業為導向,規範辦學程式,提高辦學質量,注重內涵發展。力爭用2-3年的時間,使威海職業(技術)學院在教育教學、專業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得到顯著提高,把威海職業(技術)學院建成全國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
威海職業學院圖書館是威海市規模最大的圖書館之一。於2005年5月建成並投入使用,總建築面積23208平方米
新館大樓主體5層。樓內裝有中央空調、自動消防、樓宇監測等現代化設備,下設采編部、借閱部、綜合部、技術部四個部門。
全館設有圖書閱覽座位1684個,預留座位1000餘個。截至2006年9月,已擁有紙質中外文藏書67.5萬冊,報刊合訂本8000冊,中文期刊近1100種,報紙近100種,電子文獻折合78.4萬冊。圖書館藏書文理兼收,以專業性、實用性書刊、教學參考書為重點,採用全開架服務,每周開放時間長達83小時。 我館還著力進行數位化圖書館建設,採用江蘇“匯文文獻信息服務系統”,實現了從圖書館採訪、編目、流通、典藏到館藏文獻檢索等工作的自動化集成化管理;開設電子閱覽室,擁有電子閱覽座位720個,提供讀者訪問圖書館資源、校園網資源及網際網路資源的途徑,為讀者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信息服務環境。我館還實現了與山東大學(威海)圖書館、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圖書館館際間的合作,以利資源共享。
整體布局
威海職業技術學
學院選址於初張路東,煙威公路南1公里、雙島灣西50米處,工程規劃建設203.30公頃。充分利用校園的然環境,突出以“人”為中心,通過深入的發掘,創造適應現代教學發展要求的良好校園物態環境、創造功能合理的內部使用空間和融建築、庭園、園林綠化、雕塑,小品為一體的校園環境,塑造出威海職業學院自己的特色,為威海市締造一處賦有特色的景觀。從地段和環境特點出發,借鑑中、西方大學校園的原始模式,吸取中外大學校園發展中所共有的“院落”這一基本模式精華,作為職業學院建築構成的基本骨架,也就是說以“院落”作為創作的原型。根據各功能區域在使用上的相互關係,結合地形特點,進行總體布局。規劃著名重體現:活力校園、濱海校園、有機生長等特點。
活力校園
教學實驗區位於校園中心,教工生活區和學生生活區組團分兩側圍繞教學實驗區布置,各區之間保持適度的步行距離,使生活區與教學實驗區步行交通最為便捷,以方便師生的工作和學習,使教學活動高效運作。作為校園信息最主要的傳播載體——圖書信息中心,位於教學實驗區核心位置,便達性較好。以圖書信息中心為中心,其影響力擴散到四周不同層次的交流空間,促進了信息的高速傳播。
濱海校園
校園內有大面積的水面。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將基地原有水資源進行重組術處理,形成校園中心的生態水體,作為整個校園的生態綠化帶;各功能組團依附於生態帶錯落布置,組團無論內外均能享受到開闊、優美、浪漫的獨特濱海景觀。
有機生長
引入“有機生長”概念,每一個功能區如同生物體組織一樣具有“再生”功能,每一個功能區內,都留有一定的發展空間,給哥哥組團隨生長需要,從而達到校園的可持續發展。
採用“一核一帶三軸線”的空間結構:
1、一核:為中心生態核。將基地原有水資源進行重組和最佳化處理,形成校園的中心生態水體,作為整個校園的中心生態核。
2、一帶:中央共享生態帶。鄭和基地內原有綠色資源,以生態水體為依託,形成一條貫穿教學區中心及生活區的共享生態綠化帶。
3、三軸線:學術主軸、學術次軸、生活軸。
a、學術主軸:由學校西部主入口廣場引入學術主軸,校園中心廣場東部的圖書信息中心 成為學術主軸的對景。
b、學術次:從學術主軸中向南北引出學術次軸,表達出校園發展的兩個方向:首期主要是教學組團,二級學院發展用地;並將校園與整個大學城中心共享區聯繫起來。
c、生活軸與學術主軸近似垂直設定一弧形的生活軸,生活區環繞教學區分南北布置,形成教學與生活並重的多中心布置,保證生活區與教學區的交通聯繫最為便捷;同時達到海灣景觀的最大限度利用。
功能分區
1、校前區位於基地西部校園主入口和南部校園次入口處,緊鄰初張路和長大線路,是校園與社會對話的視窗,包
威海職業技術學院
括校門、入口廣場、校外停車場和院部行政辦公樓、學術會議中心。校內和校外車輛在入口廣場分流,以保證適當的校內交通量及行人安全。造型新穎、獨特的大門成為大學校園向外界展示自我風采的第一視窗空間。
2、教學科研區設定在基地中部,環境優美,有利於教學氣氛的形成。各建築組團成族群式發展,各族團有各自的中心與步行系統,形成相對獨立高效運作的系統,同時建築族群式的布局使各建築組團對基地內的生態空間有最大的接觸面積,實現建築與環境最大程度的融合。主教學樓、圖書信息中心和臨湖的觀景平台圍合形成校園中心廣場。
3、中央共享生態區設定在基地東部,以大片內海海面為主,圍繞圖書信息中心、國際語言中心、語言教學樓、二級學院、專家別墅等校園不同功能組團,並滲透進入校園內部其他組團。面向煙威公路,為校園創造另一個豐富多彩的展示視窗,同時也為城市創造了一處濱海景觀區。
4、學生生活北區為一期規劃用地,位於基地北部,基本與教學實驗區平行布置,使學生宿舍與教室步行交通最為便捷,大大方便師生們的工作和學習,同時在校園南部二級學院用地內預留了遠期發展的學生生活區。
5、教工生活區及專家別墅區位於基地東南側,中央共享生態區東南側,享受開闊內海灣海面,在其南邊預留了遠
威海職業技術學院
期發展用地,靠近成大線道路和大學城共享區,交通便利,生活方便,適合居住。
6、文體活動區分為兩區,主區位於基地南部,比鄰校園南入口及二級學院用地,方便學生使用及向社會開放使用,輔區設定於東北區,位於學生生活北區的東部,臨近教學實驗區,方便學生使用及教學使用。
7、實習工廠區設定於基地西北部,在初張公路上設有單獨出入口,對外聯繫便捷,且遠離教學區,避免對安靜的教學實驗區的噪音干擾,與校園內部的聯繫也有便捷的校內交通系統達成。
8、後勤服務區位於校園西側校前區與實習工廠區之間。設有衛生所和物業管理用房,既靠近校園次要入口,又能與教學區、學生生活區緊密聯繫。
9、預留二級學院區位於基地南部(中央共享生態區南部,教工生活區西部),正對校園南入口,對外交通方便。南入口的景觀平台將二級學院用地分成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為預留教學樓,與一期教學實驗區隔湖相望,在校園主環路內共同構成完整的教學區景觀;東部為預留學生生活區,與教工生活區形成一個生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