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65年,印尼政府被軍政府推翻,那些反對軍事獨裁的人都被認定為“共產黨人”,並遭遇了血腥屠殺,一年之內,就有超過100萬“共產黨人”喪命,其中就包括農民還有一些當地的華人。本片的主角Anwar Congo和他的朋友們就參與了當年的屠殺活動,他如今是印尼最大的準軍事組織Pemuda Pancasila的元老人物。Anwar和他的朋友接受導演的邀請,在鏡頭前重新演繹當年他們是如何處死那些“共產黨人”的,他們通過拍攝電影的方式,重現了當年的場景,再次拿起了那些沾滿鮮血用來勒死人的鐵絲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1965年,印尼發生“930政變”,它引發的針對印尼共產黨的屠殺使50萬-100萬人死於非命。這場政治大屠殺在印尼人的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霾,然而由於年代久遠、事件起因紛繁複雜、加之中印兩國政府對此事一貫的“冷處理”態度,這一事件並不為大多數人熟知。2001年,紀錄片導演約書亞·奧本海默前往印尼拍攝一部關於印尼血汗工廠的紀錄片《全球化的磁帶》,在無意間聽工人們聊起了1965年的屠殺。令奧本海默感到吃驚的是,所有的受害人家屬在談及此事時都小心翼翼吞吞吐吐,而當年的劊子手們卻爭相在他這個西方人面前炫耀自己當年的“功績”。奧本海默完全被“嚇”到了,開始為屠殺題材收集資料,他認為自己有種使命感去完成它。他開始大量採訪印尼的村民、官員和軍人,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在這個龐大題材中選擇最恰當的切入角度 。
角色原型
該片的主角安瓦爾·岡戈,是印尼最大的準軍事組織“五戒青年團” (PemudaPancasila)的元老人物。“五戒青年團”是1965年的一個民間組織,它在屠殺開始後組織了敢死隊,這一組織在80年代發展為民兵組織,初始活動區域在蘇門答臘島北部,安瓦爾本人是當時屠殺時“五戒青年團”的領導人,他和他的朋友們就參與了當年的屠殺活動,僅他自己就親手殺死了超過1000人 。
片名含義
影片的英文名為"the Act of Killing",這個名字有著三重含義:“Act既代表行為,也代表表演——劊子手們在表演他們當年的殺戮行為;與此同時,它還有滅絕、清洗的意思,在屠殺開始後,印尼的大量文獻電影都被當做共黨宣傳品而毀於一旦,所以,這還是一場對文化、思想、社會的全面清洗。 ”
拍攝過程
安瓦爾邀請來了當年的同夥,行刑隊長赫曼·科托參與拍攝,按照導演的“設計”進行情景再現。他們最初以為導演要拍攝一部為他們當年的“事跡”樹碑立傳的電影作品,幻想自己真的在拍攝電影,甚至揚名天下。因此,他們面對鏡頭吹噓自己當年的殺人行為時,絲毫不覺得愧疚,反而津津樂道。赫曼.科托甚至主動找來民眾演員,配合他們進行場景再現 。
奧本海默在拍攝期遭受過“五戒青年團”的阻撓,更多的受害者家屬在面對鏡頭時噤若寒蟬;而願意出演的“五戒青年團”成員,也不時流露出地痞流氓的本性,影片中低俗的舉止不斷出現,這些都被鏡頭記錄下來。導演一方面意識到了這個幫派組織在當地強大的影響力,一方面他也將這些受害人的調查與緘默收集起來,成為了他另一部紀錄片《沉默之像》的題材 。
主創團隊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Himself | Haji Anif |
Himself | Syamsul Arifin |
Himself | Sakhyan Asmara |
Himself | Anwar Congo |
Himself | Jusuf Kalla |
Himself | Herman Koto |
Himself | Haji Marzuki |
Himself | Safit Pardede |
Himself | Ibrahim Sinik |
Himself | Soaduon Siregar |
Himself | Yapto Soerjosoemarno |
Himself | Adi Zulkadry |
Himself - Anwar's Neighbor | Suryono |
Himself - Member of Parliament | Rahmat Shah |
Himself | Sunardi |
職員表
製作人 | 沃納·赫爾佐格、埃羅爾·莫里斯、Anonymous、Christine Cynn、Torstein Grude、Anne Köhncke、Maria Kristensen、約書亞·奧本海默 、Joshua Oppenheimer、Lizzy Ratner、Signe Byrge Sørensen、Joram ten Brink、Bjarte Mørner Tveit、Michael Uwemedimo、André Singer、Anonymous、Andre Singer |
導演 | 約書亞·奧本海默、Anonymous、Christine Cynn |
副導演(助理) | Anonymous |
攝影 | Anonymous、Carlos Arango De Montis、Lars Skree |
配樂 | Karsten Fundal |
剪輯 | Nils Pagh Andersen、Erik Andersson、Charlotte Munch Bengtsen、Janus Billeskov Jansen、Ariadna Fatjó-Vilas、Mariko Montpetit |
(以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該片三位導演中的兩人以及其他20幾位劇組成員為了自身的安全考慮,都選擇以匿名的方式出現在演員表上。
• 影片中一些所謂的被稱為“影迷劊子手”的人聲稱他們的殺戮行為受到了約翰·韋恩、馬龍·白蘭度、義大利黑手黨以及好萊塢B級片的啟發 。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14 |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 | 奧斯卡獎-最佳紀錄長片 | 《殺戮演繹》 | 提名 |
2013 | 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大觀單元觀眾獎-紀錄片 | 約書亞·奧本海默 | 獲獎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大觀單元 | 約書亞·奧本海默 | |||
2013 | 第26屆歐洲電影獎 | 最佳紀錄片獎 | 《殺戮演繹》 | 獲獎 |
2014 | 第6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 《殺戮演繹》 | 獲獎 |
電影獎-最佳非英語片 | 《殺戮演繹》 | 提名 | ||
2014 | 第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 紀錄佳作 | 《殺戮演繹》 | 提名 |
(以上資料來源)
發行信息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細節 |
中國台灣 | 2013年4月26日 | Urban Nomad Film Festival |
美國 | 2012年8月31日 | Telluride Film Festival |
加拿大 | 2012年9月8日 |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丹麥 | 2012年11月3日 | Copenhage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
丹麥 | 2012年11月7日 | DOXBIO |
丹麥 | 2012年11月8日 | |
德國 | 2013年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盧森堡 | 2013年2月28日 | Discovery Zone Film Festival Luxembourg |
瑞典 | 2013年3月6日 | Tempo Documentary Festival |
希臘 | 2013年3月19日 | Thessaloniki Documentary Festival |
美國 | 2013年3月23日 | New Directors/New Films |
法國 | 2013年4月10日 | |
美國 | 2013年4月27日 |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美國 | 2013年5月5日 | Montclair Film Festival |
波蘭 | 2013年5月11日 | Planete+ Doc Film Festival |
美國 | 2013年5月18日 |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荷蘭 | 2013年5月23日 | |
澳大利亞 | 2013年6月6日 | Sydney Film Festival |
義大利 | 2013年6月8日 | Biografilm Festival |
美國 | 2013年6月14日 | Los Angeles Film Festival |
美國 | 2013年6月18日 | Human Rights Watch Film Festival |
英國 | 2013年6月28日 | |
美國 | 2013年7月19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
美國 | 2013年8月2日 | Traverse City Film Festival |
西班牙 | 2013年8月30日 | |
挪威 | 2013年9月6日 | |
英國 | 2013年9月12日 | EDINDOCS Film Festival |
芬蘭 | 2013年9月21日 | Helsin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瑞典 | 2013年9月22日 | Nordisk Panorama Film Festival |
義大利 | 2013年10月17日 | |
芬蘭 | 2013年11月6日 | TV premiere |
德國 | 2013年11月14日 | |
美國 | 2013年11月15日 | DOC NYC |
菲律賓 | 2013年12月18日 | Cinemanil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幕後公司
Final Cut for Real | Piraya Film A/S | Spring Films | Novaya Zemlya |
公司 | 地區 | 時間 |
Det Danske Filminstitut | 丹麥 | 2012 |
Drafthouse Films | USA | 2013 |
Against Gravity | 2013 | |
Final Cut for Real | 2012 | |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 澳大利亞 | 2013 |
Cinema Delicatessen | 荷蘭 | 2013 |
ZED | 2013 | |
Neue Visionen Filmverleih | 德國 | 2013 |
Yleisradio (YLE) | 芬蘭 | 2013 |
公司 | 地區 | 公司 | 地區 |
Yleisradio (YLE) | 芬蘭 | 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AHRC) | |
Det Danske Filminstitut | 丹麥 | Nordisk Film- & TV-Fond | |
Norsk Filminstitutt | Norsk Rikskringkasting (NRK) | 挪威 | |
Danmarks Radio (DR) | 丹麥 | Sveriges Television (SVT) | 瑞典 |
10dot1 |
(以上資料來源)
作品評價
《殺戮演繹》令人痛心,產生不真實感,它回顧了那些不思悔改的大規模屠殺 (《 紐約時報 》評) 。
《殺戮演繹》該片不像傳統的紀錄片,它是渾然天成般的“奇蹟”,它的要點在於當年的殺人惡魔在紀錄片裡親自扮演了行刑者和受刑者,儘管這位當年的行刑者並無懺悔,但編導巧妙地用簡單的劇情,使之變成一個受虐和施虐的雙重角色,他成了人類災難中的一個道具或者扮演者。而超全景的拍攝,令觀眾的真實感再現,即觀眾看到的不是電影,而是他們在拍攝和講述這么一個扭曲故事的全部場景。片中沒有真實的血腥殺戮展示,斷頭等場面也是充分交代了道具和表演的實質,但整個故事卻讓人不寒而慄,甚至是在笑聲中、自然恬靜中讓人看到了當年殺戮者的殘忍,人們也看到了當年行刑者在半個世紀過後對暴力和殺戮不思改悔的景象,以及那種殘酷殺戮的思想和行為其實離我們並非遙遠的果斷真相。這就是所謂不見血腥的真實殺戮 (南都娛樂周刊評) 。
《殺戮演繹》不可以被淺顯地定義為展現那段屠共的歷史,也不是在講那段歷史裡那些十惡不赦的人,它是在講人在遭遇到這樣的一個歷史情境之後,人性複雜的變化 (紀錄片導演范儉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