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古以來,絕大多數的哲學家都把“私”看成是萬惡之源,所有的壞事都是“私”千出來的,這個說法是非常錯誤的。“私”不是做壞事的原因,侵犯了別人的“私”才是真正的原因。國有企業可以變成有效率的企業,但必須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有汪洋大海的民營經濟。傳統的道德跟市場經濟的道德是不是有區別呢?它們最大的一個不同是,傳統道德裡頭缺乏人跟人平等這個最基本的因素,而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人跟人平等上頭的,是建立在自由至上的.它要求儘可能沒有約束。貧富差距不可能消除,判斷生活過得好歹的標準是“大家都高興”。傳統經濟學認為一頭羊換一柄斧子是因為勞動時間相等,如果勞動時間相等為什麼還要去交換?可見交換不是等價的。最妙的就是交換的雙方都感覺自己賺錢了。其中的原因就是交換創造了財富,它發揮了比較優勢,而且具有規模經濟效應。我們說富人幫助窮人,強者幫助弱者是正常的,但“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錯了。我們看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在馬路上給人理髮,不收錢,他旁邊排了一個長隊,十幾個人.這十幾個人不是來學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而是來撿便宜的。你培養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就培養了十幾個毫不利人、專門利己的人。因為它在邏輯上是錯誤的。
作者簡介
茅于軾,著名經濟學家,被譽為“經濟學界的魯迅”。1929年出生於南京,1946年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195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1984年從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1993年退休後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曾在北京經濟學院、中國礦業學院研究生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院校教授經濟學,並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經濟學研究。先後擔任亞洲開發銀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組、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顧問。著有《生活中的經濟學》《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經濟學的智慧》等書。
圖書目錄
第一講 我所認識的經濟學
第二講 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問題
第三講 道德、信用與市場經濟
第四講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
第五講 中國傳統倫理與市場經濟之衝突
第六講 市場經濟中的利益和信用
第七講 貨幣、金融、WTO
第八講 WTO與制度變遷
第九講 制度經濟學在中國的套用
第十講 巨觀形勢如何影響到每個企業
第十一講 跨世紀中國環境問題的思索
第十二講 最要緊的是讓農民進城
第十三講 經濟落後地區如何趕上來
第十四講 法治與市場經濟
第十五講 制度轉軌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