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介紹
導 演 琳恩·拉姆塞 Lynne Ramsay
主 演 蒂爾達·斯文頓 Tilda Swinton ....Eva Khatchadourian
約翰·C·賴利 John C. Reilly ....Franklin
埃茲拉·米勒 Ezra Miller ....Kevin,teenager
Jasper Newell ....Kevin, 6-8 Years
Rock Duer ....Kevin,toddler
Ashley Gerasimovich ....Celia
Siobhan Fallon ....Wanda (as Siobhan Fallon Hogan)
Alex Manette ....Colin
Kenneth Franklin ....Soweto
Leslie Lyles ....Smash Lady
Paul Diomede ....Corrections Officer Al
Jamal Mallory-McCree ....Prison Boy (as J. Mal McCree)
Mark Elliot Wilson ....Eva's Lawyer
James Chen ....Dr. Foulkes
Lauren Fox ....Dr. Goldblatt
Blake DeLong ....Young Suited Man #1
Andy Gershenzon ....Young Suited Man #2
UrsulaParker ....Little Girl
Jason Shelton ....Delivery Guy
Simon MacLean ....Mover
Erin Maya Darke ....Young Assistant Rose
Annie O'Sullivan ....Waitress
Georgia X. Lifsher ....Checkout Girl (as Georgia Lifsher)
劇情介紹
蒂爾達·斯文頓飾演的伊娃是一個成功的旅行作家,她管理著自己的出版社,過著優越而滋潤的生活。然而年近40歲的她決定安頓下來,生兒育女,儘管她也擔心這會影響到她和丈夫富蘭克林(約翰·C·賴利飾)的幸福生活。兒子凱文出生後,伊娃發現自己無法勝任傳統家庭中母親和妻子的角色,她非常焦慮和不開心,母子之間的關係變得異常複雜,並且不斷惡化。凱文16歲那年,策劃了一場校園大屠.殺,得知一切後的伊娃開始回憶反思這么多年來和兒子的各種不愉快,她開始質疑是不是由於她對凱文和丈夫的仇恨導致了最後的悲劇。
幕後製作
影片改編自萊昂內·希瑞福創作於2003年的同名小說。故事聚焦於一樁虛構的校園槍殺案。從一個母親的視角反思了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的問題。2005年,BBC就買下了該小說的拍攝著作權,後來導演和主演人選幾經輾轉才最終得以確定。曾經拍攝了《捕鼠者》的女導演琳恩·拉姆塞接過了導筒。影片2010年4月19日開始在美國拍攝,5月28殺青。拍攝周期只有40天。著名的Radiohead為影片編寫了音樂。
2011年,闊別大熒幕長達九年的蘇格蘭導演琳恩·拉姆塞帶著本片來到坎城電影節,電影改編自2003年Lionel Shriver獲得奧蘭治獎的同名小說,聚焦於一樁虛構的校園槍殺案,從一個母親的視角反思了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的問題,探索了自然本性與後天教育的關係。電影主演有蒂爾達·斯文頓、約翰·C·賴利以及埃茲拉·米勒,在上映前就已備受關注,在電影節上也獲得了許多不錯的評價。
輾轉反折的出片路
早在2005年,BBC電影公司就買下了該小說的電影著作權,由Christine Langan等人開始籌備,電影《捕鼠者》的女導演琳恩·拉姆塞在忙完電影《可愛的骨頭》的改編工作之後接下了這部電影。但是作者Shriver認為劇本改編不甚滿意,否定了當初的創作團隊。2008年,電影《麥可·克萊頓》的製片人Jennifer Fox的加入,電影的製作才正式走上軌道。2009年3月,製片人Fox宣布曾和他在《麥可·克萊頓》合作過的演員蒂爾達·斯文頓加盟該片,2010年1月,John C. Reilly確定飾演富蘭克林,而另一關鍵人物凱文的演員人選直到電影開拍才正式確定下來。
儘管有著蒂爾達·斯文頓享譽奧斯卡的名氣,但是電影拖延時間過長,同時獨立電影銷售市場的不景氣讓投資方打了退堂鼓,BBC電影公司無法籌集到原本為1200萬美元的預算。面對700萬美元的預算,導演琳恩·拉姆塞唯一的辦法只有改寫劇本,這不是簡單的刪減幾個鏡頭,而是大刀闊斧地重新構思整個劇本,也正是這改編後的劇本給電影拍攝帶來了新的生機。
重構劇本 深挖人性
由於原著採用書信的形式講述故事,這讓重新修改劇本變成了一項浩大的工程,拉姆塞說,“這是我做過最難的事情,太具有挑戰性了。有些人會覺得這是一本暢銷書,只需要做點翻譯工作就能當劇本用了。現實完全不是
如此,這就是個剪下和貼上的工作,要先把原著理解吃透,再重新開始,一塊一塊的拼湊。”斯文頓也表示,電影並不是照搬原著,而是對原著精神主旨和戲劇衝突的掌握和領悟,她說,“更準確地說,電影的靈感源自那本書。有意思的是,原著以文字的形式,試著解釋一切是如何發生的,而電影甚至無需言語就能表達這一切。因此,我認為,電影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真實地體現了父母對於日常生活的無能為力。”
針對電影中的反社會人格問題,導演拉姆塞也做了很多功課。她花了大量時間和專門研究變態行為的兒童心理學家在一起,對於人性本惡的問題,她認為那個領域有許多問題和觀點值得繼續探討,她說,“反社會人格可以通過藥物進行治療,然而小孩必須有著長期的極端行為才能進行這樣的診斷。而現在所謂的正常小孩也會有著異常行為階段。”因此,在影片中,導演拉姆塞並沒有花太多筆墨去表現凱文與生俱來輕視一切事物和周遭人物而導致的最後結果,她非常巧妙地從反社會人格的“惡魔兒子”入手,深入挖掘凱文複雜的心理以及扭曲的母子關係,將電影製作成了一部家庭驚悚片。
關於演員
導演拉姆塞說,蒂爾達·斯文頓並不是她的第一人選,“可是她有著超乎常人的熱情,也會將之帶入角色貫穿始終,她成功地飾演了這個角色。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她那么熱情開朗,而伊娃的性格又是那樣悲觀消極。”
飾演母親的斯文頓說,在剛開始尋找投資時,大家都會將本片和另外一部電影《魔鬼聖嬰》聯繫在一起,那是每個母親的噩夢。每個母親都會擔心萬一自己不愛孩子怎么辦。斯文頓自己的雙胞胎兒女已經13歲了,她說,“電影探討的是一個禁忌話題,一個不完美的母親。我能想像得到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會很反感。正是這個讓我很害怕的主題,又在某種程度上著實吸引了我。當我看到我孩子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愛他們,但同時有個聲音在邊上說,萬一我不喜歡他們怎么辦?影片恰恰說出了這種感覺,講述了那個噩夢般的結局。”斯文頓說,雖然自己不像片中的母親,但是她很同情她,要站在她的立場上考慮,她說,“我能想像當自己的孩子用仇恨的眼光看自己時的感覺。這和像不像角色沒有關係,重要的是理解角色。”
主角凱文的選角非常關鍵,埃茲拉·米勒在拉姆塞試鏡了500多個小男生之後脫穎而出,拉姆塞對他的評價是,“你見過的最聰明、最有天分的小孩”。米勒坦言,“要理解一個反社會小孩的內心世界其實是很艱難的過程。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當中,以至於等到影片結束,我才意識對自己造成了多大的傷害。我必須叫上我的媽媽一起,和她待上一段時間進行調整。”
有評論說,這部電影就是一場冗長激烈的關於是否要小孩的爭論,導演拉姆塞對於這種評論也是一笑置之,她說,“人們的思想千奇百怪,他們會將自己代入其中。這不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對於媽媽們來說,這只是一個大大的構想。如果自己不愛小孩?如果他長大了、叛逆了?這是一個禁忌話題。”
花絮
·本片劇本在2008年被評為英國最佳未拍攝劇本之一。
·電影於2010年4月19日開始在美國拍攝,5月28殺青,總共拍攝40天。電影中的音樂由著名的Radiohead樂隊製作。
·由於經費不足,劇組只能選擇適合大部分場景拍攝的康乃狄克州的斯坦福德進行拍攝。經常是在同一個地方做不同的場景轉換。例如,一個廢棄的職業學校被改成了醫院、兒科醫生辦公室、少年拘留中心、學校以及破落的賓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