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我們·素直》編輯推薦:
1.《我們·素直》是陳坤跨界操刀擔任MOOK出品人的系列第二本。
2.《我們·素直》延續身心靈話題,給人帶來寧靜的力量,繼續前行的勇氣:也許各自經歷不同,但人人背後皆有苦樂,其實我們都一樣。
3.《我們·素直》探尋素直精神:那是我們本來擁有卻逐漸失去的寶貴特質,是我們無比嚮往卻又擔心不合時宜的美好德行。
4.《我們·素直》:詩人周夢蝶紀念專題;對話歌手黃耀明、演員袁泉與《簡·愛》;葉蓓首次撰文,直陳生命經歷;異國之素直、文藝之素直、電影之素直、音樂之素直、生活之素直……全面闡述這個彌足珍貴的辭彙。
5. 國際大開本,精美四色圖文印刷,給人帶來最具視覺享受的閱讀美感。
作者簡介
阿鵬叔,桒惪SOUND創辦人,自由職業者。
鮑爾吉·原野,蒙古人,作家。出版《原野文庫》等著作48部。
黃鷺,水瓶座,自由攝影師,網名細腿大羽。不完美主義者,想做好玩兒有意義的事兒。
雷武鈴,詩人。著有詩集《地方》、《短詩與抒情》。
李雯文,日本京都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旅行社老闆,基督徒,身在古都,心懷世界。
陸蘇,1970 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長於詩歌、散文。
shanshan,Lost&Found“失物招領”創始人、主理人之一。
沈奇嵐,專欄作家、藝術評論人。
談笑靜,筆名扎西拉姆多多,《我們》MOOK 主編,《當你途經我的盛放》、《喃喃》作者。
唐穎,女,80 後,做過女主播,配過卡通片,拍過紀錄片,標準精分天蠍座,認為人生的意義和意思一樣重要。
小莊,自然屬性:智人種,具線粒體遺傳功能。社會屬性:科學松鼠會元老級成員+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碩士+現科技圖書出版人+前媒體人+前非著名樂評人。
向明,本名董平,藍星詩社同人。曾任《藍星詩刊》主編、《中華日報》編輯、《台灣詩學季刊》社長。
葉蓓,著名歌手,1996年簽約於“麥田音樂”。
曾進豐,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職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紫鵑,台灣女作家,《乾坤詩刊》現代詩主編,特約專欄作家。
張莉,朝九晚五的小職員,卻一直懷著自由飛翔的夢想,每年獨自背包旅行,2013 年成為不丹媳婦。
張躍東,出生於山東。導演或演出、攝影多部劇情片及紀錄片作品。
周曉華,湖北人,生長於新疆,現居北京。
周裕隆,自由藝術家,攝影師,工作生活於北京。
圖書目錄
周夢蝶特輯:我的醒,是我更深的夢 7
紫 鵑 與紅塵有約的蝴蝶 10
向 明 夢蝶往事 20
曾進豐 負雪孤峰 26
○
雷武鈴 在小城市裡做一個詩人 36
周曉華 素直袁泉 素直簡· 愛 50
小 莊 但求裝得其所 58
○
專題:異國之素 65
李雯文 雙面日本 66
張 莉 原味不丹 74
沈奇嵐 秩序德國 80
○
陸 蘇 大村· 小城 92
○
周裕隆 看見 明哥在阿才的店 97
shanshan 好物 印記 104
鮑爾吉·原野 面相 黑頂山雀 114
張躍東 有感 黑暗之花 118
○
唐 穎 光影三部曲 124
○
葉 蓓 我喜歡我的大妞兒范兒 136
阿鵬叔 三個朋友 140
黃 鷺 親愛的小孩 150
談笑靜 Wat Tam Wua 166
文摘
親愛的小孩(節選)
三十三歲辭職轉行,成為現在這樣以記錄兒童家庭生活為主的攝影師。我總跟人說,轉行得正是時候,一點兒不晚。過去十年里,見識過光環下的真實面目,也看到平凡生活中微小但寶貴的閃光品質;經歷過最糟糕的狀態,也收穫了朋友們無私有力的支持;自我的成長也進入了新階段,有能力和勇氣去面對困難,又仍懷有赤子之心不斷去探索。於是,我以一種近乎無欲無求的狀態,完全享受在工作中,珍惜所有拍攝的緣分,除了完成記錄和創作,對我來說,更多的收穫是學習、思考和一步步找回自己。
陪伴孩子長大是家長又一次成長的機會,我在還沒有成為家長的時候,有幸通過長期接觸小朋友,甚至是從出生開始的跟拍,提早經歷了這樣的成長。我喜歡在鏡頭後面默默地觀察孩子充滿好奇、渴望探索、想獨立又想在家長那裡尋找安全感的動作、表情。他們投入地挖沙,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們拔腿就跑,一刻不停。他們不高興就哭,轉眼間就笑,前一秒和小夥伴搶吃的,後一秒又一起玩兒玩具。他們特別活在當下,他們悄悄地影響了我的生活,讓我越來越可以“簡單地開心”,幾乎不再有糾結的事情。最最著迷的是拍孩子們早上起床的時候,三歲以下的寶寶,睡飽了早上一醒來就會無來由地笑,那笑仿佛是穿越了宇宙時空的最初、最赤純的光,一瞬間,我的心就好像被陽光暖暖地照著,充滿能量;三歲以上的寶寶,會和媽媽膩一會兒,就是不肯起,這段小時光同樣滿溢著愛,此刻她們身邊的我,心中總是幸福感和安全感暴增。所以,我會很早去客戶家,守候孩子們起床的這一刻,受到孩子們的影響,在不需要工作的日子,我起床後不再匆忙去做事情,而是慢慢地澆花,靜靜地觀察植物,跟它們說:“好愛你,哇,你們好棒啊!”發自內心地說,心裡美美地說。
拍攝“親愛的小孩”,也讓我有機會觀察不同家庭的兒童教育方式,引發了很多思考。這些思考可能還不夠成熟,但它們已對我產生積極作用。比如,很多家長在學習“無條件養育”,我觀察這些家庭,也讀相關的書,想到自己的童年,我們這一代,從小背負著家長或多或少、或直白或隱藏的期許,父母常對孩子進行評判獎懲,孩子總是會去討好父母,這樣教育之下的我們,普遍缺乏自信,不夠愛自己。當我明白,那一年我因打碎碗而被父親當眾責罵,並不是小小的我的錯誤時,我真的流淚了——三十年後的解脫!過去做事,因為知道自己不是特別謹慎的人,常常神經緊張怕出什麼問題,其實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甚至大部分都算不上是什麼問題。以往弄丟公交卡,我也會責備自己很多天。現在,我懷著“無條件養育”的心情,把自己當孩子,再養育一遍,不以是否獲得別人的認可來肯定自己,原諒自己偶爾犯的糊塗,真實又鬆弛地面對事情,這樣去做後,身心感到通透許多。解脫了自己的同時,也釋懷了內心對父母的芥蒂,因為明白他們待人處事、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受到當時的社會教育和父母生活經歷的影響,一代又一代,我能做的,是對自己的今天負責。
在工作中,我常和家長們交流,特別是媽媽們,現在這一代媽媽們真的很棒、很不容易。在教育思維上,她們認識到上一代的很多方式不可借鑑,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方法可以拿來用,她們就通過自我成長先來打開自己,同時努力去衝破傳統教育的束縛。
每個成人的生活經歷都不相同,通過養育孩子而獲得的個人成長也各有不同。有的媽媽過去是女強人,什麼都要講效率,做媽媽後她們不得不慢下來,從而體會到慢生活的美;有的媽媽本來很有潔癖,孩子讓她們的底線一再降低,最後發現少了對細節的過分關注,人也少了很多焦慮;最多的改變,是媽媽們因為養娃,開始回歸廚房,對家庭來說,這真是最大的福利,孩子吃到健康的食品,爸爸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溫暖,媽媽本人也獲得了更大的滿足感。長期進入家庭拍攝,我總結出一個規律:幸福指數高的家庭,大部分是
自己在家做飯的。
到家裡拍攝的兒童攝影師有很多,我拍攝的明顯特點和優勢是——最大可能地尊重和還原真實,而且越來越堅定這樣的方式,真實最有價值。一個十歲男孩的爸爸看到照片裡真實記錄下的他對孩子始終板起的臉,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下決心要改變。一位一兒一女的全職媽媽,看到照片裡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情緒,感動地告訴我:“原本都有些麻木了,現在心裡又充滿愛了。”另一位一兒一女的非全職媽媽,在拍攝後自省說:“很久沒有陪孩子們一整天了,感到他們特別需要陪伴。”還有一次拍攝之後,我和孩子媽媽一起反思,六歲的小姑娘對每一項安排都很牴觸,平時也是這樣過周末的呀,怎么就鬧起了脾氣……交流中,這位媽媽通過參與拍攝發現了家裡的一些問題,比如和爸爸的溝通,以及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安排孩子的每一天。我也從中吸取教訓,當孩子家長問我拍攝要做什麼準備時,過去我只說:不用任何準備,過普通的一天,安排稍微豐富一些。現在我會鄭重地加上一條:請跟孩子商量和確認一天的安排。並建議家長,拋開拍照的事情,平時有任何安排都要讓孩子知道,和孩子有關的事,就需要得到他們的認可。我加上這條之後,有個兩歲男孩的媽媽回覆說:“我兒子才兩歲,有必要嗎?”我堅持請她和孩子確認,後來男孩媽媽說:
“跟兒子商量時,他真的認真又愉快。”我想我的堅持是對的……
特別感謝我遇到的很多家庭,他們接受我的拍攝方式,特別是成年人,拋開社會身份、職位地位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在鏡頭前和孩子相對真實地一起度過一天。拍攝中最棒的時刻,是家長投入地與孩子親昵、玩耍或戰鬥,完全忘掉我的存在,我被他們感染著,也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忘記了我是按下快門的人。
一次次拍攝也在改變和更新著我的認知。說兩個故事吧,我拍過幾個雙魚座媽媽,她們普遍很暈乎,沒有嚴格的條條框框,有時的感覺就是“搞不定”……呵呵,起初我心裡都會暗暗想,這樣也可以嗎?事實證明,不僅可以,而且特別棒,有幾個我從小寶寶開始連續跟拍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越發明朗大方,而且非常獨立。於是我發現,不那么事無巨細地養孩子,時常跟孩子示弱、發嗲,告訴他們,媽媽好累啊,
媽媽也不知道啊,你來幫幫媽媽吧……這樣非常好呢!有一個家庭我拍了三次,前面兩次孩子爸爸都給我留下了不佳印象,覺得他特別不願意參與家庭生活,第三次拍攝時,孩子媽媽讓爸爸像平時那樣跟孩子玩兒,爸爸很勉強地“配合”了一下,後來孩子媽媽說,他平時跟兒子玩得可好了,但他就是不會表達、不懂表現。她的話提醒了我,我們常常只根據自己看到的某一個瞬間去判斷一個人,這是非常狹隘局限的,就像經常聽人跟我說誰誰家孩子特別淘氣,誰誰家孩子特別乖……因為常和孩子們待一整天,我相信這樣說的人只是看到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個片段。每個孩子都特別不同,同一個孩子在不同情緒狀態下也完全不
同。所以,不要輕易去評判孩子,同樣,也不能這樣去評判任何人。
過去,我常常會去追求一種“什麼”,快樂也好,某種深刻的情緒也罷,那時我不快樂,也覺得生活不那么順暢。現在,我沒有特別去追求什麼,但總有一種平淡喜悅的快樂感,也常覺得有很正面的情緒。2013 年夏天,去西藏阿里轉山,我以很慢的步調完成了行走。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就不要急,不和別人比。我走得真的很慢,但我沒有停過,我的身心在感受與神山相伴的行走,我和對面來的轉山人微笑,打招呼,對視,他們堅定明亮的眼神讓我感動到流淚。我完成了我自己的轉山,我是隊伍里最晚一個到的,但滿心喜悅,滿滿的。轉山的第二天,早上四點出發爬坡,快到山頂時,正趕上岡仁波齊的日出,在神山面前,我喜極而泣,泣不成聲,與2008 年那次轉山不同,這一次清楚感覺到,這是無來由的、單純的、通透的淚,心裡念著:太美了太幸福了,我什麼都不求什麼都不求。
第一次把近十幾年來自己的迷惑、失敗、成長和收穫,這樣真實地寫出來,非常的個人,但也一定有同齡人群的共性。雖然我轉行時間不算長,兩年半,但我常覺得自己已經幸福很久了,那些漫長的、失去自我的日子,已經變成如今珍愛生活的動力和養料,助推我慢慢找到並不斷擴充自身核心的能量,不斷地成長。
請不要急,更請不要放棄。
序言
素 直 by談笑靜
要為《素直》寫下序言的此刻,我正身處於印度的瓦拉納西——一個據說擁有六千年歷史的古老聖城。在這裡,時間像是恆河表面散漫的粼光,無序,近乎靜止的無序,若非深入其中,你會以為眼前的瘋狂,與十年前的瘋狂,並無二致。然而這裡的時間,其實是不可翻攪的,一伸手就會在時間的皺褶里抖出許多生死、愛欲,歡愉與荒涼,悲苦與極樂,歷盡劫波。
在這紛繁混亂的中央,我思考“素直”的意義,思考自己何以被這字眼深深地吸引。
曾經我以為,凡是已經懂得的,不可能再懵懂;已經世故的心,不可能再孩童。所以素直之人,總讓我好奇又嫉妒——如何才能行走於世間而心無所恃,無有掛礙?抑或是你有著無比堅硬的殼,因此得以保住內里那份柔軟心地?這個世界是否真的容許,我們勇敢、莽撞又不被毀傷?
如此疑慮著,試探著,偶爾孤注一擲赤裸地愛恨著,我努力企及那個素直的境界。然而,所有試圖成為另一個人的努力都失敗了,我重重地跌落,我開始深刻地自我懷疑。事後證明,正是這自我懷疑,將我引向素直之道。
當我不再如同過去一般,深信自己的判斷,我開始意識到,很多的“認為”,不過是“以為”,很多的“當然”,其實是“想當然”。直到有一天,我明白過來,素直,並非一片單純,並非如痴人一般,不懂得這個世界的複雜與銳利;素直,恰恰是因為懂得太透徹,而了知到:從來不是我們弄懂了世界,而是我們構造了世界——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現實之上又構造了一重世界。
若能褪去由分別心所附加的重重投影,世界本不擁擠,也不相妨害,各種風物、人情,可彼此穿行而過,各種經歷、過往,亦皆成滋養。而素直,只是:如實。
我的這份懂得也許仍膚淺,也許只是又一個妄念,所以乾脆以“素直”立題,邀來相識、不相識的眾人,一述一議對素直的體悟。
更無須提及素直二字,只坦陳各自的生命經歷,好讓我們能從中讀取一份素直精神,勉勵我們躊躇、怯懦的心。
在這一期主題之下,我們將看到:有人一生苦寒,卻在詩歌的世界裡活得多情絢爛;有人瘋魔於戲劇舞台,卻在台下清冷耿直;有人從事公務之職,卻獨戀村野之閒寂;有人在金融領域躊躇多年,終於完成跳躍變為獨立攝影師;有人在森林之中揭發自己,有人在電影之中透露本心;有人在德國被觸動,有人在日本受啟發,還有人在不丹震驚不已……各種面相之下,都有一種直簡、堅韌的骨相,那是我們本有卻遺失了的質地,是我們嚮往卻又擔心不合時宜的德行。看著那些依然素直的人和事,也許你會開始覺得:不妨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