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皮影
成都平原是皮影戲特別適合滋生成長的地方,受都江堰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物產豐腴,百姓衣食無憂,生活閒暇,講究情調,注重精神文化修養。這種社會氛圍,促進了地方文化藝術的發展,也使成都皮影成為我國戲劇化程度最高、最成熟的皮影戲流派,在全國獨樹一幟,且揚名海外。由來
成都皮影本地俗稱“成都燈影”,有“紙燈影”、“皮燈影”之分。影人體形碩大,比北方皮影人高出一倍,最大的達七、八十厘米。成都影人服飾華美、面貌俊俏、較為寫實。影人服飾以舞台戲裝為藍本,做工精緻,花團錦簇,演出效果極佳,深受城鄉民眾喜愛。五、六十年前,在成都的茶鋪或堂會上還能看到皮影戲,如今它已是稀罕之物了。據一些老人回憶,皮影戲班影人角色很多,劇目也多,但戲班人少,最多十一、二人,少則三、五人也能撐起。他們都是多面手,提起皮影能演,還能操琴、擊鼓伴奏,同時兼各種角色的腔調吟唱。但凡一些流行的川劇戲目,皮影班都可以表演。回到鄉間,演員們自己硝制皮革,鐫刻影人、場景和道具。沒有人請,就荷鋤務農。一個皮影班子,兩三件衣箱包裹就是全部家當,或肩挑或馬馱,來去方便,收費低廉。行會、宗族,甚至家庭、個人都請得起。鄉村集鎮廟會、各類民俗慶典、祭祀活動,都離不開皮影戲的捧場。皮影班子有很多神話戲,神仙鬼怪天上地下的出沒,菩薩羅漢法力無邊的精彩,加上高亢的聲腔,震耳的鑼鼓,把四方幾里地的人們都吸引過來了,一派過年過節的熱鬧場面。有些水平高的班子能在繁華都市長期呆下去,滿足觀眾高標準的欣賞要求。因此,川西壩子一帶許多燈影藝人,脫離農耕,成為近代的職業演員。
薄薄的皮影,屬平面美術類別,跟民間剪紙一脈相傳,它的神奇魅力,足以令人震撼。今年,我國已經將皮影和剪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名錄。搶救和保護皮影已經是一件緊迫的民族文化復興工作,歷史上的成都皮影是古代藝術的一個巔峰。不論其圖樣設計、技法技巧,還是其意境神韻,在今人的眼中都可望而不可及。我們今天怎樣去傳承它呢?為了使成都大皮影不僅僅躺在博物館,要讓成都皮影重現舞台,惟一的辦法是創作出新時代的成都皮影,在製作上嚴格依照古制,在摹仿中創新,做出原汁原味又具時代氣息的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