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5)積極發展地方高等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二)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九)加快民辦教育發展,完善民辦教育管理辦法。


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成都市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通知
各區(市)縣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成都市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七年四月三十日
成都市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2006―2010年,是我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構建和諧成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全市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五”期間成都市教育事業發展概況
 (一)“十五”期間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十五”期間,成都市教育工作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積極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努力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了以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為標誌的第二次歷史性跨越。截止2005年,已順利完成“十五”計畫所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為成都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義務教育呈現出城鄉均衡發展的良好勢頭。“十五”期間,堅持“兩基”年審檢查制度和質量監控制度,九年義務教育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市6―11周歲學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9%以上,在校生達到75.7萬人,國小輟學率降至0.12%。12―14周歲國中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3%以上,在校生達到39.4萬人。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升至99.9%,農村國中入學率升至98.6%,國中輟學率降至1%。2005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為96.7%。
2.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全市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88.82%。普通高中在校生達到19.9萬人,增加近10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22.3萬人,增加約12.1萬人。
3.職業教育總體發展態勢較好。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職業學校122所,高等職業院校15所,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機構近300個,實施學歷教育的職業院校在校生近23萬人。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開展的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失地農民培訓,每年約80萬人次。
4.民辦教育迅速發展。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民辦學校(含培訓機構、幼稚園等)2161所,其中:民辦普通中國小69所,在校生7.9萬人;民辦中等職業學校18所,在校生4.6萬人;民辦幼稚園1451所,在園兒童13.3萬人;各級各類勞動技能培訓和文化藝術類民辦教育機構623所。全市民辦學校辦學資產45.71億元,學校占地面積810.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13.4萬平方米。部分民辦學校和培訓機構,成為學生爭相就讀的熱點學校。
5.高等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在蓉普通高校38所,其他高等教育機構15個,實施成人高等教育的院校50所(其中成人高校2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設立的博士點299個,碩士點619個;普通高完中143所,國中381所,國小(含教學點)1416所,幼稚園1797所,特殊教育學校13所,中等職業學校122所;各類培訓機構694個,社區教育學院21所,社區市民教育學校185所,各類科研機構117所,青少年科技園1座,青少年活動中心(青少年宮)18個,文化館15座,博物館11座,公共圖書館17座,文化站398座。上述文化教育機構和設施,涵蓋了學歷與非學歷教育、職業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奠定了基礎。
6.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大,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在義務教育階段,採取區(市)縣年度自查、市級年度評估和薄弱學校改造等措施,促進了義務教育向高水平、高質量方向健康發展。在高中教育階段,已建成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14所、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5所、市級示範性普通高中40所,市級以上示範性普通高中占普通高完中的55.2%;建成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3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5所,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占中等職業學校的39.3%。所有區(市)縣均建成了1所省級以上示範性普通高中和1所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約有75%的高中階段學生在各級各類示範性普通高中或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接受優質教育。以全市總人口為基數計算,2005年聯考每萬人上線率達到28.77,被普通高等學校(含高職)錄取的學生達49704人。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為農村勞動力的高層次轉移做出了重大貢獻。
7.師資隊伍和幹部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明顯提高。每年堅持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約100人,並使之逐步成為全市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一批優秀青年教師已成長為學校的優秀領導幹部。全市教育系統有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0人,市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6人,中國小教育專家42人,在職特級教師123人,在職學科帶頭人398人。全市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達到99.2%,具備專科以上學歷的達到67%;國中教師學歷達標率達到96.5%,具備本科以上學歷的達到44.4%;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達到87.7%。優秀教師和幹部隊伍不斷壯大,為全市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為推進城鄉一體化、構建和諧成都做出了新的貢獻。1996年全市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2005年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學生和市民的比例不斷提高,受教育的年限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整體素質不斷增強。通過開展城區(縣城)學校教師赴農村學校支教工作,實施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幫困助學工程、教育強鄉(鎮)建設工程、農民教育與培訓工程、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農村教育快速發展,使廣大農村中國小生和農村居民更大範圍地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十五”期間形成的值得堅持的基本經驗。一是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二是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全市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戰略,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四是必須堅持不懈地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樹立強烈的質量意識,積極培養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五是必須堅持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把成都教育辦成高質量的教育,更好地服務於全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三)“十五”期間成都教育事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城鄉教育二元結構依然存在。城鄉教育的差距仍然比較顯著,與成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深入實施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城鄉學校校舍及教學裝備、師資隊伍素質、學校內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
2.教育事業基礎能力和條件亟待進一步提升。教育事業基礎能力和教育結構與成都創建中西部地區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競爭力最強的現代特大中心城市的戰略地位還不相適應,中等教育的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職業教育發展相對滯後。
3.素質教育運行機制尚未在全社會形成。全社會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觀念還有待進一步確立,招生考試制度、學習評價制度、教學模式等尚需進一步改革。
4.人民民眾的教育需求不斷增長,可利用的各種教育資源日益緊缺,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各種矛盾更加突出,全市教育事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二、“十一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確保教育優先發展,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努力構建高質量的基礎教育平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初步構建現代終身教育體系,使成都教育事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在全國保持先進。
 (二)發展戰略。
 1.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堅持以人為本,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城鄉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滿足人民民眾不斷增長的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和諧成都建設。
2.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努力培育名教師和名校長,促進成都教育整體水平和教育品質提高。
3.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顯著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構建適應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積極發展幼兒早期教育、城鄉社區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形成與城鄉建設、產業發展和人口分布相協調的高、中、初等普通與職業教育的合理布局,基本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育質量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加強。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平民教育保障體系,切實保障進城就業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2.主要目標。
(1)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5%以上,積極發展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滿足社會對0―6歲嬰幼兒學前教育的需求。
(2)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均能依法按時入學,國小六年鞏固率達到99%,國中三年鞏固率保持在95%以上,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5%以上。大力推進小班化教學的試點工作。
(3)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充分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的權利,切實滿足殘疾兒童少年的教育需求。3-6周歲殘疾兒童入園率達到50%以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保持在95%以上,全市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殘疾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達到50%以上。
(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保持在85%以上,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招生比例大體相當。
(5)積極發展地方高等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適齡青年高等教育入學率保持在45%以上。各類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規模達到6萬人以上。
(6)完善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制度,大力發展城鄉社區教育,初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使城鄉新增勞動力和在職人員能夠普遍接受各種層次和形式的教育與培訓。農村勞動力年培訓率達到30%以上。新增勞動力預期受教育的年限達到13年。
(7)國中、國小教師本科、專科學歷層次的比例分別達到75%和85%以上。具備碩士學位的高中專任教師比例不斷提高。大力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大力開展名教師、名校長和特色學校培育工作,堅持完善優秀青年教師、教育專家培養制度。
 三、“十一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確保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確保教育投入的“三個增長”。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爭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達到GDP的4%。最佳化教育支出結構,確保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加大農村教育轉移支付力度,市和區(市)縣核定的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包括市、縣配套部分)用於義務教育的比例不低於45%。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按市和區(市)縣確定的保障機制改革分擔比例足額安排,落實到位,確保農村中國小正常運轉。穩步推進免費義務教育。鼓勵社會資金投資興辦教育,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
(二)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學生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激發學生髮展的內在動力;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繼續開展“三創”教育,即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質教育評估檢查體系,創造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政策環境,形成全社會推進素質教育的強大合力和良好氛圍。
(三)建立健全平民教育保障體系,確保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去受教育機會。確保貧困、低保家庭子女教育得到保障,生活得到補助,其他方面得到救助。做好地方高校學生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完善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
(四)鞏固和深化城鄉教育一體化,促進教育公平。整合教育資源,最佳化學校布局,加快推進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按照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和城市建設、產業發展、人口分布和小城鎮建設的要求,繼續調整和最佳化學校布局,嚴格實施中心城區中國小規劃。到2010年,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均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建設一批九年一貫制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實施創建特色高中計畫,鞏固和提高全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成果,提升高中教育品質。進一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調動各級責任主體辦學的積極性。深入開展“百所學校結對子,百萬學生手拉手”活動,促進城鄉教育共同發展。
(五)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實施《成都市職業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全面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構建與成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示範性(重點)職業院校建設工程、重點專業建設工程、實訓基地建設工程、職教中心建設工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工程、“幫困助學”工程,顯著提升成都市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實施專業布局和專業結構比重調整計畫、六大重點產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計畫、農村實用人才和勞動力轉移培訓計畫、成人繼續教育和再就業培訓計畫、“人才成長立交橋”試點計畫、對外合作計畫,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體系,加快全市人力資源開發。
(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完成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到2010年,所有學校均達到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標準。推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遠程教育平台的建設與套用,建立現代遠程教育中心,加強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對郊區(市)縣的輻射,更好地為中國小生、教師和城鄉社區居民的學習、生產和生活服務。總結推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經驗,積極探索信息化套用策略與模式。
(七)加快地方高等教育發展。加強對市屬高校的規劃、指導和管理,整合地方高等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加大辦學投入,提高生均撥款標準。以學科專業和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著力打造優勢學科,提高辦學質量,突出辦學特色,努力培養實用型、套用型高級人才。積極吸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和民間資金,促進地方高等教育體制創新。
(八)加快城鄉社區教育發展,積極推進新時期農村“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以加強社區教育為核心建設終身教育體系,將社區教育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工作規劃,完善社區教育的組織領導與管理體制,明確政府、社區、部門和單位職責。建立社區教育多渠道經費投入機制,綜合利用社區教育資源,開展內容豐富的社區教育活動。改善農村成人學校辦學條件,使農村中國小、幼稚園、成人學校和培訓機構成為先進文化傳播中心和社區教育服務中心。建設50個教育強鄉(鎮),開展教育強區(市)縣建設。
充分發揮企事業、職業院校和各類培訓機構的作用,採取職業院校培養、企事業崗位培訓、名師帶徒、個人崗位提高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職工職業技能水平和專業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和教育等部門的優勢,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科技開發與教育培訓更加緊密地結合。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培育新型農民,增強農民的就業能力和生存能力。依託高校採取定向培養、招收“實踐生”等形式,為農村培養高級專業人才。
(九)加快民辦教育發展,完善民辦教育管理辦法。以職業教育和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普通教育為重點,積極吸納民間資金,創新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大力發展民辦教育中介機構。到2010年,基本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布局合理、規模適度,與公辦學校共同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辦教育格局。
(十)實施農村中國小教師專業素質提升工程和名教師、名校長培養計畫。優先發展教師教育,大力加強師德教育,建立教師終身學習制度。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完善教職工聘用制。最佳化教職工隊伍結構,完善中國小校長負責制和校長選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教師和幹部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培養一批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在省內有較大影響的名教師、名校長。大力開展遠程教師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的能力。
(十一)重視和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提升教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政府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深入開展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分區域推進、教育內涵發展、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城鄉社區教育組織模式與運行機制、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品牌培育等項目的研究。深入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健全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十二)加大教育對外開放力度,擴大對外交流。加強與東部沿海城市的對口合作,積極開闢國際合作渠道,推進中外合作辦學,提高成都教育的國際化程度。
(十三)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執教,積極推進全市教育系統法制化建設。認真學習、宣傳、貫徹新《義務教育法》,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穩步推進直屬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加強教育督導制度建設,依法保護受教育者和辦學者的合法權益。深化規範化服務型教育行政機構建設。加強教育宣傳,創造優良的教育發展外部環境。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性、長效的保障機制。
附屬檔案:“十一五”期間成都教育發展重點建設項目表
名詞解釋
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主要內容包括: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保障機制。
“幫困助學”工程:2001年,成都市開始實施“幫困助學”工程,以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為主要內容,確保其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三個增長”: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義務教育費用逐步增長,教職工工資逐步增長,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兩免一補:指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國發〔2003〕19號)中指出,到2007年,爭取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享受到“兩免一補”,努力做到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按照教育部關於中國小辦學條件標準(包括校舍、設備、師資等標準),結合成都實際情況,實施的一項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的建設工程。
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明確提出,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是涉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各級人民政府要牢固樹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必須首先落實到義務教育上來的思想,完善管理體制,保障經費投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國辦發〔2002〕28號)明確提出,農村義務教育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縣級人民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負有主要責任,省、地(市)、鄉等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承擔相應責任,中央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持。
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國發〔2003〕19號文明確提出,“實施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在2003年繼續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爭取用五年左右時間,使農村國中基本具備計算機教室,農村國小基本具備衛星教學收視點,農村國小教學點具備教學光碟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碟”。
三種模式:模式一是教學光碟播放點:配備34寸彩色電視機、DVD播放機和成套教學光碟;模式二是衛星教學收視點:配備衛星接收系統、計算機、電視機、DVD播放機和1-6年級所需的教學光碟;模式三是計算機教室:配備衛星接收系統、網路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教學光碟播放設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