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這顆彗星(由固體二氧化碳、冰塊和塵土構成的球狀物體)直徑約600公尺,撞擊地球時變成一個熊熊燃燒的熔爐,撞入地面約800公尺,炸掉了周圍大約四百平方公里的地面。巨型拇指印
起初的隕石坑直徑大約20公里,現在的坑直徑只有4公里,是坑的中心部分。曾經鋪滿坑上的碎石已被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掉了。現在坑緣有兩道堅硬的砂岩峭壁,高出平原地面180公尺。砂岩 峭壁是撞擊形成的, 現已查明,相同的岩層在地下深達2公里,可想而知當年的撞擊力是多么巨大。從人造衛星拍攝的照片來看,戈斯峭壁像是有人在艾麗斯斯普林以西160公里的米申納里平原上按了一個巨大的拇指印。砂岩峭壁圈是彗星撞擊留下的“傷疤”。戈斯峭壁是探險家戈斯於1873年發現的。但是,此隕石坑早已為當地土著所熟知,他們雖早己遷離這裡,但到處留下他們當年活動的痕跡一營地遺址,打獵的隱藏處等等。1875年,吉爾斯來此探險時,對此坑作過詳細描述。當時沒有從空中俯瞰的條件,故無法看到隕石坑的對稱性,也不知道它的來歷。他平平淡淡地寫道:“有幾株柏樹紮根在山坡的岩石上。山坡並不像遠看那么高峻,最高點也不過七、八百尺而已。”戈斯峭壁的起源至今仍有很多爭論。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地下的天然氣往上衝出,引起土壤和水的強大爆發,即“泥火山爆發”。另一種則認為此坑是隕石造成的,因長期風化而沒有留下隕石碎片。現代科學研究卻指出另有成因。像大多數類似的隕石坑一樣,戈斯峭壁也有從中心向四周輻射的裂縫分開,形成錐形的碎裂錐。根據對該坑形成的研究,科學家證實此坑是撞擊產生的隕石坑,撞擊物體的速度很高,怛密度相對來說很低。因而猜測是密度較低的彗星而不是岩石構成的隕石。離戈斯峭壁不遠是亨伯利隕石坑群。在4700年前,一顆隕石分裂成12塊碎片,撞擊地面形成了12個隕石坑。當地土著稱之為“太陽走火魔石”,說明當時很可能有人目睹其隕落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