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在戀愛中習慣了對方的味道,習慣了對方的關懷,習慣了對方的疼惜,回憶滿滿都是愛情氣息的習慣。
戀愛是一場代價不菲的消費——你可以不花分文,但卻不能不支付青春、夢想以及儲備多年的內力和純情;末了,還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件“商品”。這樣的消費次數多了,問題可能就來了。
愛情是美好的,像陽光燦爛,也像花瓣紛飛;戀愛的感覺更加美好,像用一朵花開的時間完成一場輪迴;那么,多次戀愛好不好呢?沒有標準答案,關鍵要看久經沙場的心靈是否健康依然。
影響
愛意影響判斷.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美學教授澤米爾·扎基設計一項實驗,給志願者觀看他們愛人或“仇人”的照片,然後藉助磁共振成像儀器掃描他們的腦部。
結果顯示,觀看愛人照片時,研究對象大腦中負責判斷和推理的前額葉皮層活躍度降低。這意味著他們對對方不再懷疑或持批評態度。而觀看“仇人”照片時,大腦前額葉皮層變得活躍。
“當你看到熱愛對象時,固然大腦的某些區域變得活躍,但一個更大區域變得不活躍”,不過,戀愛中的人依然能夠作出生活中的大多數決策,比如達成一項交易或是換一家抵押機構。
研究還顯示,戀愛中的人大腦中多巴胺處於較高水平,而血清素分泌減少。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獎賞”化學物質。人在獲得獎賞時,多巴胺水平快速升高,隨後迅速回落。先前研究顯示,毒品同樣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傳遞出興奮和開心的信號。
症狀
一:味覺失真
愛情像甘蔗,越嚼越沒味。把愛情當作一種投資,希望能夠收放自如,實在是對人類理性的絕對依賴所致。但事實上,幫助人們達至幸福彼岸的,除了理性之舟以外,更多還得仰靠於感性的海水。
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比較好地進行多次戀愛之後的感覺統合:即使幾番“出海”已經使我們熟諳理性的駕馭技術了,我們仍然可以在感性的波浪中體會每時每刻都不相同的愛情韻味。至於“越嚼越沒味”,乃是愛情的“感覺閾限”升高了的緣故——就如我們連連吃糖,最後放進嘴裡的糖果肯定沒有前面的感覺甜一樣。
二:視覺失真
情人總是老的好。愛情有很多類型,自戀型的愛情里,自戀一方往往只重視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對於對方的性格與需求卻毫不關心。而且,戀愛經歷越多,自戀傾向就會越嚴重。
他們或者她們會自動加工一個理想情人的模型出來,其上融合所有前任情侶的各項優點,並且等待下一任的補充。自戀的愛情很難有滿足的一天,因此主角必然得時時更換場景、服裝、道具乃至搭檔,以滿足不斷攀升的自戀需求。
三:懷疑一切
打倒一切。對待戀愛關係的態度讓人想起心理學上說的“共生”——嬰兒出生2周以後,需要一段與母親完全一體的存在過程,這個過程中,嬰兒不是以獨立的個體存在的,而是極度依賴母親的,所以不能忍受這種共生關係的消失或是母親的離去。
同樣,愛情關係也有可能出現“共生”式的依賴—— 一方主動結束愛情關係,另一方則因為愛情的消失而感覺自身的懦弱、微小甚至不存在,繼而懷疑一切。
這種關係其實是病態的,因為它停留在孩童階段;同樣,這種關係的結束之所以會讓亞非懷疑一切,是因為她的不自信。因為不自信,所以不能信別人,也不能相信愛情,所以多次戀愛對於她來講,傷害多過浪漫。
四:來去匆匆
愛情泛濫成災,卻又滴水不留。愛是一場心與心的運動,發動起來總是需要一些元氣。太過隨意,其實是在愛情國度中自我放逐。這類看似瀟灑的“流放者”的潛意識裡,其實存在某些自責自罪的念頭,比如認為某一段感情的結束是自己的錯,認為自己不夠堅定、不夠成熟、不夠忠誠,所以“活該”不能穩定地去愛。
同時,這些念頭又容易讓他們產生過強的自我保護欲,覺得與其執著於一份感情而受傷,倒不如自始至終採取放縱的態度。此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也是造成愛得越多越沒有愛、越不會愛的重要原因。
觀點
其實,愛情有的時候真的是會重複發生的,它可以多次開花,卻不能每次結果。
對於熱愛生活的我們來說,戀愛幾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減輕一次次戀愛產生的副作用,以及如何將“後遺症”變成愛情的饋贈,如何讓這些饋贈使我們成熟——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相關
宋慧喬自曝有戀愛“後遺症”:
宋慧喬自曝有戀愛“後遺症”:結婚很難,宋慧喬談及對自己真實個性是“說話很直”、“稍微木訥”、“一點都不可愛”;她還透露自己有戀愛“後遺症”,“如果,他讓我失望在先,我會很受傷。”宋慧喬透露自己的戀愛“後遺症”,“和男朋友分手有兩種。
如果,他讓我失望在先,我會很受傷。然後,一旦分手,就會毫不留戀,也不會再想。但是,也有另一種狀況。也沒有誰對不起誰,誰讓誰失望,只是,時機不對,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這種時候,戀情只會讓雙方疲憊,最終不得不分開。這樣的戀情,留給我的,不是戀愛後遺症,更多的是一種遺憾……更有餘韻,讓人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