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龍亢“三月三”城隍會

龍亢鎮位於懷遠縣境西北部,距縣城35公里,歷史悠久,地里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公元前137年,漢武帝於此設龍亢縣,歷經1200餘年,抗戰時期,懷遠縣城淪陷,龍亢一度成為全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1940年中國領導的彭雪楓部進駐龍亢,設淮上地委和淮上行署,是當時皖北抗日根據地之一。

龍亢是東漢經學大師、“太子少傅”桓榮的故鄉,桓榮祖孫三代皆為帝師,傳說其故宅在龍亢城隍廟處。龍亢城隍廟始建於何時,已無從查考,據史料記載,龍亢城隍廟最後一次重修的清鹹豐年間,由此推斷,龍亢城隍廟會的形成,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1、廟會的時間

每年農曆三月初二為“亮會”,初三、初四為“正會”,初五為“了會”。

2、廟會的形式

廟會的形式分為兩項,一項是祭祀活動,一項是文藝表演。祭祀活動進行兩天,主要是祭祀龍亢城隍的各種儀式活動,由於抗戰時期,龍亢城隍廟毀於戰火和建國後破除迷信,祭祀活動早已無從體現。文藝表演是龍亢廟會的特色,主要內容有龍燈、獅子、猴子、高蹺、旱船、大頭和尚戲柳翠等數十種民間舞蹈,其中最著名的是花鼓燈表演,龍亢是花鼓燈懷遠流派的重要流行區域,每逢廟會,龍亢境內及周邊數縣的花鼓燈班子都聚集於此,抵燈賽會,展示各自風采,行進表演時,隊伍長達里余,觀眾塞巷。另外方圓百里的豫劇、泗州戲、馬戲、雜技、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都來趕會湊趣。

3、物資交流和飲食文化

龍亢歷來為渦河流域主要的物資集散地,商業繁榮,每逢廟會,懷、蒙、宿、鳳等周邊地區的糧油、農資、騾馬、耕具等農用物資都在此交流貿易,葦編、竹編是龍亢的傳統民間工藝。龍亢的飲食文化是龍亢廟會的一大特色,“泡條饊子”製作工藝獨特,是龍亢特產,龍亢名菜“改刀魚”則是“淮上菜系”中的代表佳肴。

建國後,龍亢廟會曾一度中斷。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連年豐收,市場繁榮。1984年,當時的龍亢區委、區公所為了促進城鄉物質交流和弘揚民族文化,決定恢復龍亢古廟會,以後廟會歷年舉辦,延續至今。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扶助下,隨著社會的發展,廟會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更新和充實,廟會的規模也不斷擴增。2009年的農曆三月三龍亢古廟會,是建國以來在龍亢舉行的最大一次盛會,逢會人數達十六萬人,文藝表演團體數十家,飲食攤點上千家,日貿易額近千萬元,盛況空前。

龍亢古廟會推動和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傳承和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價值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

2009年,龍亢三月三城隍會入選蚌埠市人民政府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