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安徽省懷遠縣第三中學始建於1926年。80多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學校多易其名,先後用過的校名有:懷遠縣立初級中學(1926年初建)、懷遠縣聯合中學(1949),皖北地區懷遠縣立中學(1949),皖北地區懷遠中學(1950),懷遠縣城關初級中學(1960),東方紅中學(1966),安徽省懷遠第三中學(1978)等。
民國時期的懷遠縣立初級中學
1926年夏,懷遠縣教育局局長路本厚同縣教育會、商會、農會負責人共商籌辦懷遠縣立國中,校址為螞蚱廟(今城關國小院內)。縣教育會長方樹人為籌備主任,並擔任學校首任校長。招收兩班學生,共72名。生源來自懷遠、鳳台、蒙城、渦陽等地。當時有國文、理化、數學、英語、史地、體育、圖畫、音樂教員和管理人員共十幾人。歷任校長有:方樹人、楊仲強、楊宏遠(教育局長兼任)、朱克忠、楊景周。林仰之任教務主任,1928年孫常伯任教務主任。學生學業成績突出,特別是體育成績顯著,培養了不少優秀運動員,如李增友(“李黑子”)的撐桿跳高,孫大為的短跑,常樹樟的跳遠,徐叔平、程天麟的桌球,張亮亮的花劍等,還培養了一批小有名氣的籃球運動員(李增慶、王同傑、葛樹林、呂春風等)。
抗戰峰火中的懷遠縣中
1937年,抗戰爆發,縣城淪陷,縣中停辦。1939年夏,擬復辦,10月籌備就緒,校址在龍亢渦河南大乘廟,設三個年級三個班,學生不足百人,校長孫善初。1940年夏又停辦,1941年複課,共招學生218名,孫善初、孫常伯、路鴻翔先後任校長。校長孫善初多才多藝,曾滿懷激情,以法國《馬賽曲》為譜,編寫了《懷遠縣立初級中學校歌》,歌詞為:
“風雲激盪,血泊高漲,胡騎縱橫陷大邦。聽神獅怒吼,正怒吼!好男兒應自強,應自強!抗戰建國要讀書,我們的學校在敵後方,集青年英俊於一堂,校旗映旭日輝煌。書聲琴聲,劍影刀光。懷遠的新生命,中華的新棟樑。努力,努力!進步無疆!會看蛟龍起大江!”這歌詞,激勵了學子刻苦攻讀的信心,抒發了學子抗戰到底的豪情,表達了學子孜孜求進的心聲,鼓舞了學子建設祖國的壯志。
當時,雖然學校臨近前線,戰亂頻仍,但教育質量依然很高。教師注意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多讀多練。1943年在教育部舉辦的“全國中學生三民主義論文競賽”中,學生康星伯的文章獲獎。1942年底,省教育廳視導員桂祖漠來校視察,以“殊堪嘉許”高度評價縣中。學校仍很重視體育工作,有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並經常組織球類比賽活動,組織了“紫電隊”“熱血隊”“雄鷹隊”等運動隊,並與當地政府官員舉行足球比賽。
1943年,縣中附設“簡師班”,招收學生50名,學制一年。1945年設8個班,學生357名。
抗戰勝利,縣中遷回縣城黌學舊址。(即今懷遠三中北院)時任校長王華生。
建國時期的懷遠縣聯合中學
1949年元月,懷遠縣城解放。2月,副縣長陳旭召集省中、縣中、簡師三校留校教職員工開會,宣布三校合併為“懷遠縣聯合中學”,由陳旭兼任校長。學校工作的負責人先後有王振先、孫繩武。秋,學校更名為“皖北地區懷遠縣立中學”,1950年8月,改名為“皖北地區懷遠中學”。招有高中班3個,國中班5個,學生588名。
三年困難時期的懷遠城關初級中學
1960年夏,國內出現了一種辦學形式——“國小戴帽”,即國小招收國中生。當時,城關國小開始“戴帽”,招收兩個國中班,百餘名學生。在教學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堅持辦學。校長韓文華,副校長宋長涵。1961年夏,國中班遷至黌學縣中舊址,單獨設校,定名為“懷遠城關初級中學”當年招收3個班新生。校長是唐遠涵。先後擔任校長的還有王朝清、張祚芳。
“文革”中的懷遠縣東方紅中學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的許多教師受到批鬥,教育工作受到衝擊,教學設施遭到破壞。原黌學有正殿、偏殿,是過去祭祀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神聖殿堂,有不少碑刻記錄著黌學興衰的歷史,還有一座一排三門的巍峨石牌坊——欞星門,都一併成了“紅衛兵”“破四舊”的對象,石碑被砸爛,石牌坊被推倒。學校北院還有一處古蹟“狀元橋”早已蕩然無存。當時,社會上颳起哄改校名之風,一中名為“反美中學”,二中名為“紅衛中學”,城關初級中學則名為“東方紅中學”。
1968年,“工宣隊”進駐學校,“複課鬧革命”。1969年,一中下遷農村分點辦學,原校更名為“工農兵中學”。“東方紅中學”被一分為二,一部分教師分到工農兵中學,一部分留在本校。成立了“東方紅中學革命委員會”,校長張祚芳任革委會主任。1970年6月,楊連鳳調任學校革委會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主持學校工作。1971年春,學校增設高中,招生兩個班,學制2年。英語教師孫久星教學成績突出,學生在地區和縣英語競賽中穩獲第一,孫久星在宿縣地區觀摩教學中受到好評。
師生自己動手,建造教學大樓。因學生不斷增多,校舍嚴重不足,學校又無資金,於是學校決定,師生自己動手,建造教學大樓。請來技工開山鑿石,師生自己動手勤工儉學,砸石子,運石料,又經多方求援,學校唯一的一棟教學大樓終於在1975年底建成。在建樓過程中,既鍛鍊了師生的意志,學到了勞動技能,也培養了師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和熱愛勞動的情操。學校在教學中成績突出,在全縣學科競賽中,英語穩居榜首,數學、理化也多次獲得第一,體育成績顯著,多次在縣中學生運動會上名列前茅。籃球運動成績優異。
改革開放時期的懷遠第三中學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和招生考試制度,教育逐步走上正軌。1978年,學校恢復秋季招生,被哄改的“東方紅中學”校名改為“懷遠第三中學”,請省著名書法家張愷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現鑲嵌在學校綜合樓正面牆上的“懷遠第三中學”六個蒼勁、灑脫、雋秀的大字,金光閃閃,熠熠生輝,從很遠就能看得見。這就是現在的安徽省懷遠第三中學。
從此,懷遠三中走上了騰飛的歷程,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貫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成為蚌埠地區乃至皖北地區有名氣的學校。
2009年,學校分解為國中部和高中部。國中部址於荊山腳下,更名“懷遠縣第五中學”(2011年國中部與其他學校合併,更名為“懷遠荊塗學校”),高中部位於遷至渦河北部的新城區,名“懷遠縣第三中學”。
辦學規模
懷遠三中原位於懷遠縣荊山腳下,白乳泉旁於2009年9月遷入新校區。新校區按國家級示範中學的標準設計建設,占地236畝,總投資7000多萬元,建築面積6.8萬多平方米,高標準教學樓三棟(5750平方米),綜合樓(8000平方米),實驗樓(3000平方米),食堂(9600平方米),學生宿舍(1800平方米),風雨操場(1800平方米),標準田徑運動場、各種球類運動場。(綜合樓包括圖書館、閱覽室、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學術報告廳、美術、音樂教室等,均按規定要求設定)。學校現有近10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000多人,在職教職工近300人。
師資力量
學校在職教職工300多名,其中專任教師285人,市、縣級優秀教師40人,市級教壇新星8人,市學科帶頭人8人,縣級教壇新星12人,縣學科帶頭人20多人。有特級教師4人,中學高級教96人,中學一級教師102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
學校榮譽
學校始終把教書育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首要位置。由於全體師生的努力奮鬥,學校教育質量大幅度的提高。高考成績尤為突出,2001年以來每年不僅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本科指標,還奪得了2003年市理科狀元(蒲萬里)、縣文科狀元(周燈卡)和縣文科前三名,2004年市理綜第一名(蘇文靜),2005年市理科狀元(劉川),2006年縣文科狀元(周鵬程)。錄取北京大學的有蒲萬里(03)、李志達(03)、蘇文靜(04),錄取中國科技大學的有楊林彬(03)、華如南(04)、吉倩倩(04)、汪旭(05)、張小輝(06)。學校每年還為高等學校輸送一批藝體考生。學校手球隊(代表蚌埠市)多次在國家和省級比賽中獲得前三名的好成績,全國中學生業、余體校手球聯賽第二名,全國沙灘手球公開賽第三名,安徽省青少年手球錦標賽第二名,在安徽省第九、十屆運動會上,為蚌埠市奪得了4枚金牌。2007年在安徽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手球比賽中獲第一名。學校原手球隊員張亮亮,在國家擊劍隊,繼漢城大學生運動會奪金之後,在2006年多哈亞運會上獲得花劍個人銅牌和團體冠軍。還有不少學生在各級學科競賽中獲獎。學生的綜合素質顯著提高。
發展前景
學校以“打造精品名牌學校,創建和諧平安校園,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努力方向,不斷更新辦學理念,深入開展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狠抓教育質量的提高,大力提高師德和教學水平。逐步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教學環境。努力提高教職工的福利待遇,不斷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征途上,想師生之所想,緊緊地依靠全校教職工,凝心聚力,與時俱進,以昂揚的鬥志,去迎接新的挑戰;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征程中的困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創新地開展學校工作,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實現創建優秀省級和國家級示範中學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