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安圍棋

懷安圍棋

要說懷安圍棋,必須先說竹可羽,因為沒有竹可羽,就沒有懷安圍棋。 1985年2月,日本圍棋代表隊來中國,同北京棋院和國家圍棋隊的棋手進行友誼賽。 竹可羽,浙江嵊縣人,1919年出生在一個圍棋世家,父親和祖父均愛下圍棋,從小他便在嵊州的棋海中泡大。

圍棋奇葩北方獨秀

懷安素有“文化縣”的美譽,明清兩代便聲名遠播,建國前後,懷安更是人

才濟濟。而上世紀八十年代,懷安又盛開了一朵圍棋之花,一顆顆熠熠生輝的圍棋新星從古老的懷安大地上悄然升起。二十多年來他們斬關奪隘,風雨兼程,一路高歌,大顯身手:16次代表張家口參賽,16次榮獲團體冠軍;4次參加全國和國際比賽,連連奪冠。自組建以來,他們共得金牌118枚、銀牌42枚、銅牌28枚。先後向國家輸送隊員1名,向省隊輸送隊員5名,向外省輸送優秀棋手11名。懷安,已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北方培養圍棋新秀的“搖籃”。1990年5月懷安被國家圍棋協會正式命名為“全國圍棋之鄉”,時稱“全國五朵金花,北方一枝獨秀”。

組建

要說懷安圍棋,必須先說竹可羽,因為沒有竹可羽,就沒有懷安圍棋。
竹可羽浙江嵊縣人,1959年被劃為右派下放懷安,1979年平反。而就在竹可羽欲要回鄉之際,時任縣文化館幹部的他參加了河北省圍棋賽。雖然他個人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績,但竹可羽的心情卻極不平靜:河北省的圍棋事業起步晚,水平低,連個像樣的圍棋隊都沒有,青少年棋手更是寥若晨星。“圍棋要從小抓起,從娃娃抓起。”當時的省委書記金明的囑咐語重心長,言猶在耳。歸途中,竹可羽思緒萬千,萌發了組建懷安少兒圍棋隊的構想。他隨即向張家口地區的領隊、懷安縣體委負責人表達自己的心愿,回縣後,他又向縣委、縣政府和地區體委積極倡導組建少年圍棋隊,得到領導的熱情支持。
參賽歸來,竹可羽放棄了回鄉的打算,立志要把嵊州圍棋的“種子”撒播到長城內外。
一開始,人們對竹可羽辦圍棋班都議論紛紛。有的說:“哪有公開收孩子下棋玩的,不是誤人子弟嘛。”有的說:“竹可羽在懷安風風雨雨過了20年了,好不容易有個安生日子,輕鬆地過個晚年吧。”也有好心人憂心忡忡地說:“老竹,這個差事不比其他,孩子們學不出成績來,上邊責怪,耽誤功課,家長們也要指著脊梁骨罵娘的。”對這些議論,竹可羽都一笑了之。為了消除家長們的顧慮和偏見,竹可羽找上學校領導、縣體委幹部家訪座談,宣傳兒童學下圍棋對啟迪智慧,陶冶情操,鍛鍊思維,提高分析能力定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時,他還和學校商量利用課餘時間開闢第二課堂,增設圍棋課程,使學文化知識和學圍棋同步進行,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經過半年的努力,縣城柴溝堡鎮民主街國小、實驗國小、勝利街國小相繼開設了圍棋課,並成立了由24名學生組成的少年圍棋隊。

育苗

少年圍棋隊成立之初,條件十分艱苦,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沒有地方,竹可羽就用自己的家,後縣體委騰出一間辦公室作為棋室;沒有棋具,他就獻出了自己的兩副圍棋(當時商店買不到);棋子不夠,就用泥捏,再塗上黑白漆,教學大棋盤則用三合板和圓鋁片代替……
無論怎樣艱難,懷安少年圍棋隊終於起步了,這令竹可羽欣喜異常。竹可羽出生圍棋世家,從小耳濡目染,頗有造詣。多年來,他就有一個夙願———要把圍棋事業發揚光大。而今天,就要在這些天真活潑的孩子們身上實現了。他對孩子們滿懷深情,寄予厚望,盡心竭力,一絲不苟。培訓中,細心琢磨兒童的心理特點,深入淺出,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解釋枯燥乏味的名詞術語,講清生澀難懂的“排兵布陣”。每逢學校放假,竹可羽便利用這個大好機會,集中培訓。他從棋風棋藝上系統訓練,嚴格要求。投子布陣,攻防進退,截斷拼殺,竹可羽講的栩栩如生,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這樣的培訓,無論嚴寒還是酷暑,竹可羽和孩子們從未間斷。竹可羽認為,要培養高手,就是要把他們推到大量的訓練中去摔打、去磨鍊,用辛勤的汗水換來過硬的本領。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一年時間的訓練,圍棋隊的小選手們一個個進步神速。1981年3月,河北省舉辦少兒圍棋大賽,竹可羽看準了這是一檢驗教學成果的大好時機,從圍棋隊精選出8名小選手代表張家口地區參賽。組建後的第一次亮相,成績好的出人意料--年僅10歲的郝明霞,力挫群雄,一舉奪得少年女子組第一名;10歲的任宏宇奪得少年男子組第二名;初試牛刀的孩子們還為張家口第一次捧回了團體冠軍杯。小選手們歡呼雀躍,教練竹可羽喜在心頭。
“這在張家口地區體育運動史上是破天荒的!”圍棋隊凱旋之時,受到了地委領導的熱情接見和高度讚揚。此後,地區體委決定增撥經費,大力支持懷安縣培訓少年圍棋手。

練兵

經此一役,懷安的小棋手們可謂小荷初露。但竹可羽深知,學無止境,藝海無涯。小棋手們必須走出懷安,到廣闊的江河湖海中,經風雨,見世面,學棋藝,長功力。
1983年春,全國圍棋賽在杭州舉行。竹可羽帶了8個孩子前去觀摩,這些孩子帶著棋夾,活躍在賽場上記錄聶、馬等高手的激戰對局,回來就一子不差地復盤研究,這已成為賽場趣談;
1985年2月,日本圍棋代表隊來中國,同北京棋院和國家圍棋隊的棋手進行友誼賽。這是一次國際性的高水平比賽,正在北京集訓的懷安13名小棋手前去觀摩,中日雙方棋手對壘,選手身旁,都有一名懷安小棋手做記錄。比賽結束後,他們回去復盤,切磋研究,從中汲取營養,提高實戰本領;
1986年春節前夕,又帶領15名小棋手到北京國家圍棋集訓隊。聶衛平等10名國手,分別同小棋手下了指導棋,教他們怎樣布局定式,導入中盤,顧全大局,聲東擊西,棄子取勝,借劫生波。各位前輩功力深厚,棋藝精湛,風格迥異。有的剛健威猛,有的大刀闊斧,有的含蓄堅韌,有的輕靈飄逸。國手們嫻熟奔放的棋藝,使小棋手們驚嘆不已,不僅學到了棋藝,也受到了美的薰陶。
自1983年以來,縣體委先後聘請《圍棋周報》主編沈果孫,圍棋界老前輩龐鳳元等來懷安給小棋手上課;同時在竹可羽的努力下,懷安圍棋隊得到了國家隊的全力支持,堅持每月派出兩名國手來懷講棋,從而懷安的圍棋事業得到了迅猛發展。那年,國手芮乃偉九段到懷安講棋後,寫出一篇《一個未來的圍棋之鄉》的文章,她說:“這個只有20萬人口的小縣,它對圍棋的熱情,它的普及程度和現有水平都是我們始料不及的。這些從1980年才開始學棋的孩子,大約我們只能讓三個子左右……”
就這樣,懷安圍棋隊在竹可羽的親自帶領下,每個寒暑假都穿梭於北京、上海、蘇州、杭州等地,連續5個春節不回家。棋界高手的精心指點,悉心傳授,猶如滴滴甘露灑在孩子們的心田,像綿綿春雨滋潤著棵棵幼苗。

傳揚

高手授真功,汗水鑄獎牌。二十年來,懷安圍棋事業的進步可謂一步一個腳印,大小賽事屢屢爭鋒。1990年5月,懷安縣被正式命名為“全國圍棋之鄉”,從此五朵金花並放。
圍棋鮮花怒放,全縣春色滿園。在懷安,一個以校園為中心的圍棋活動方興未艾。1985年6月,縣政府成立了由文、教、體、衛、工、青、婦等聯合參加的“懷安縣圍棋協會”;1987年,懷安縣成立了業餘體育學校,後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993年,縣長辦公會決定,每年增撥5萬元作為圍棋發展經費;1999年,成立“懷海棋院”,作為圍棋訓練和比賽基地。在懷安,一種“人人愛圍棋,人人下圍棋”的良好氛圍已經全面鋪開。此外,懷安圍棋事業的發展,還得到了《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國體育報》、《河北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有力地促進了懷安圍棋事業的普及和發展,如今,懷安圍棋已成為北方體育的一顆耀眼明星。
值此新的歷史時期,懷安縣委、縣政府的決策者們更是高瞻遠矚,不失時機地圍繞“小圍棋”做“大文章”。他們以戰略的眼光提出,借圍棋事業的光環全新塑造文化大縣的新舉措,做大做強圍棋這一體育品牌,讓圍棋作為一個友誼的紐帶,形成經濟唱戲的平台,招商引資的載體,最佳化環境的名片,以提高懷安知名度。
1998年8月,懷安縣成功舉辦了“首屆圍棋文化藝術節”,讓此次盛會真正成為了讓外界了解懷安圍棋,了解懷安深厚文化底蘊的橋樑;2003年8月,懷安縣又成功舉辦了全國圍棋甲級聯賽河北——上海小組賽及河北省少年兒童圍棋錦標賽,特邀九段國手常昊與全省256名少年兒童棋手同場競技,使這次文化活動又一次成為“圍棋搭台,經濟唱戲,以棋會友,擴大開放”的盛會。
如今,圍棋這一藝海明珠,以嶄新的姿態走進了懷安尋常百姓家。從學校到機關,從家庭到社會,從城鎮到農村,從縣級領導到普通的工人農民,從稚氣未脫的孩童到斑白的老者,利用業餘時間下圍棋已蔚然成風。
我們衷心地預祝,懷安這朵承載和詮釋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絢麗奇葩,愈開愈艷,歷久彌香。

棋海拾珠

1981年3月,首次參加省少年圍棋賽,在4個項目的比賽中奪得3項冠軍;
1982年9月,獲得省全運會圍棋女團冠軍和男團亞軍,同時獲女子個人冠、亞軍;
1983年3月,一舉奪得省青年兒童圍棋賽全部六項冠軍;
1984年4月,在省圍棋比賽的六個項目中摘取了5項桂冠,少年

榮譽證書榮譽證書
棋手王林戰勝成年棋手。馬媛媛、郝明霞、康美玲、任宏宇、王林於當年進入河北省圍棋隊;
1985年6月,囊括省圍棋比賽全部11枚金牌。同年,劉娟進入遼寧省圍棋隊;
1986年,少年女隊代表省參加全國圍棋團體賽,馬媛媛奪得全國少年棋類集訓比賽女子圍棋冠軍;
1987年,馬媛媛進入國家圍棋隊,同年代表國家少年圍棋隊出訪日本,在中日少年女子圍棋邀請賽中獨占鰲頭,取得了連勝三盤的好成績;
1994年8月,第五屆全國圍棋之鄉“鐘樓杯”圍棋邀請賽在懷安舉行。成年女子組劉娟和幼兒女子組楊子來雙雙奪冠;
2001年,參加省圍棋賽,再奪4項冠軍;
2006年,選手劉娟、李劍軍、任宏宇赴廣西桂林,代表張家口市參加“中國城市圍棋交流賽”,獲得第三名。
2006年8月,王曉涵奪得河北省青少年圍棋錦標賽兒童女子組金牌;
2007年4月,劉娟在全國煤炭部圍棋女子組比賽中摘金。

懷安圍棋之父———竹可羽

竹可羽,浙江嵊縣人,1919年出生在一個圍棋世家,父親和祖父均愛下圍棋,從小他便在嵊州的棋海中泡大。參加革命工作後,一些部隊幹部在陳毅元帥的倡導下均有較高的圍棋水平,他耳濡目染,練就了一些基本功。五十年代,竹可羽經常出入於北京棋藝研究社和北京棋院,當年他還被推選為棋社理事。
1959年,被定為“內劃”右派,被下放到河北省懷安縣。1979年,中國作協為竹可羽平了反,恢復了黨齡和職稱,使他重新煥發了革命青春。為此,他喊出了“再乾20年

圍棋比賽圍棋比賽
”的豪言壯語。
懷安圍棋事業,從一張“白紙”開始,到1990年評為“全國圍棋之鄉”,僅僅花了十年時間,這裡面傾注了竹可羽的大量心血和汗水。從1980年起,竹可羽便立志要把嵊州圍棋的“種子”撒播到長城內外。為了懷安的圍棋,他嘔心瀝血,放棄了回浙江安度晚年的打算,放棄了當文化局長、宣傳部長的機會,卻情願整天與一群孩子混在一起擺弄圍棋。在他看來,圍棋是人類智慧的化身,他嚮往著用圍棋來促進中華民族的智力開發,他對懷安人民寄託著無限美好的希望。
十幾年來,懷安圍棋隊的小將們曾16次代表張家口地區參加省比賽,共獲團體冠軍16項,個人冠軍26項,得金牌118枚,銀牌42枚,銅牌28枚。先後向國家隊輸送隊員1名,向省隊輸送5名隊員,向省外輸送優秀棋手11名,成為我國北方培養圍棋新秀的“搖籃”。原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曾對竹可羽開玩笑說:“你被一些人從文藝界‘攆’出來,卻給我們圍棋界增加了一名熱心的播種者。”而在懷安,竹可羽更被尊稱為“塞上棋師”、“圍棋教育家”、“懷安圍棋之父”。
竹可羽在教學之際,還先後發表了《圍棋定式理論探索》和《圍棋通俗教材》。在懷安圍棋步入正軌之後,他原本計畫再寫一部圍棋理論書———《圍棋新論》,一本《圍棋學前教學》和寫一部反映圍棋的長篇小說。同時他還進一步提出在懷安建成全國圍棋之鄉後,要在張家口市、山西大同市及雁北地區共同發展圍棋事業的遠景構想……
遺憾的是,竹可羽沒能看見他親手創建的“全國圍棋之鄉”的命名,沒能來得及實現他的宏偉構想,於1990年1月13日因突發腦溢血,長眠塞外。
“天涯海角有窮時,只有恩師無盡處。”竹可羽的學生說:“竹老師不僅教我們下圍棋,更教導我們如何做人,他用智慧和生命的瓊漿澆灌我們的心靈,給了我們信念和力量。”
欣慰的是,竹可羽教棋育人,後繼有人,風範永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