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形於無窮,而勝可為

應形於無窮,而勝可為,“形”是孫武提出的重要的戰術理論。

應形於無窮,而勝可為

原典

故形人而我無形①,則我專而敵分②。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③。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⑤,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⑥。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⑦。寡者,備人者也⑧;眾者,使人備己者也⑨。

註解

① 故形人而我無形:形人,使敵人現形。形,此處作動詞,顯露的意思。我無形,即我無形跡(隱蔽真形)。
② 我專而敵分:我專一(集中)而敵分散。
③ 是以十攻其一也:指我軍在局部上對敵擁有以十擊一的絕對優勢。
④ 吾之所與戰者約矣:約,少、寡。此句言能以眾擊寡,則我欲擊之敵必定弱小有限,難以作為。
⑤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即我準備與敵作戰之戰場地點敵無從知曉。
⑥ 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此句意為我與敵欲戰之地敵既無從知曉,就不得不多方防備,這樣,敵之兵力勢必分散;敵之兵之既已分散,則與我局部交戰之敵就弱小且容易戰勝了。
⑦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即言如果處處設防,必然是處處兵力寡弱,陷入被動。
⑧ 寡者,備人者也:言兵力之所以相對薄弱,在於分兵備敵。
⑨ 眾者,使人備己者也:言兵力所以占有相對優勢,是因為迫使對方分兵備戰。
⑩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如能預先了解掌握戰場的地形條件與交戰時間,則可以赴千里與敵交戰。
⑾ 不知戰地……近者數里乎:言若不能預先知道戰場的條件與作戰之時機,則前、後、左、右自顧不暇,不及相救,何況作戰行動往往是在數里甚至數十里方圓範圍內展開的。
⑿ 以吾度之:度,推測,推斷。
⒀ 亦奚益於勝敗哉:奚,何,豈。益,補益,幫助。謂越國軍隊人數雖眾,然不能知眾寡分合的運用,則豈利於其取勝之企圖?
⒁ 敵雖眾,可使無斗:言敵人雖多,然而因我擁有主動權,因而我方能創造條件,使敵無法與我較量。

譯文

所以,使敵軍處於暴露狀態而我軍處於隱蔽狀態,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軍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敵我總兵力相當),我集中兵力與一點,而敵人分散為十處,我就是以十對一。這樣,(在局部戰場上)就出現我眾敵寡的態勢,在這種態勢下,則我軍所與戰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敵軍不知道我軍所預定的戰場在哪裡,就會處處分兵防備,防備的地方越多,能夠與我軍在特定的地點直接交戰的敵軍就越少。所以防備前面,則後面兵力不足,防備後面,則前面兵力不足,防備左方,則右方兵力不足,防備右方,則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則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為分兵防禦敵人;兵力充足,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禦我。
所以,既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預知交戰的時間,即使行軍千里也可以與敵人交戰。不能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知交戰的時間,倉促遇敵,就會左軍不能救右軍,右軍不能救左軍,前軍不能救後軍,後軍不能救前軍,何況遠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幾里呢。依我對吳國所作的分析,越國雖然兵多,但對他的勝利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的,敵人雖然兵多,卻可以使敵人無法有效地參加戰鬥。

古語智慧

“形”是孫武提出的重要的戰術理論。戰爭過程中,一方面要善於利用各種手段獲知敵之“形”——軍情之實,使得敵人的情況暴露,從而被我方掌握;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向敵人示假“形”——虛,以迷惑敵人,將自己的實力隱藏得不露痕跡。這樣敵人的意圖就會明了,據此能夠做出充分的戰術準備,另外我方意圖不被敵人所了解的話,就能夠爭取到戰爭的主動權,讓敵人根據自身的戰術安排作戰,取得絕對作戰優勢。將“形”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有效各方調動敵人,使得敵人勢力分散,以一敵十。
政治上,“形”的虛實理解為所面臨的局勢的把握狀況,以及競爭對手的深入了解。察“形”,示“形”,對局勢的真實了解,並以弱勢迷惑對手。局勢的把握意義在於能否占取有利形勢,而對手的優勢和劣勢則是出擊的方向所取。局勢得以把握,自身實力隱藏後使得的人處於防備的狀態下,力量分散,就能夠避實擊虛,取得主動權,從而取得勝利。
商品市場巨大,要兼顧的面很多,競爭對手之間最重要的競爭就是產品市場占有量的競爭。如果能迷惑對手,將對手的市場競爭力分散,那么在單一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不明顯,在這時針對單一市場進行強大的衝擊,必定能使得對手無還擊之力,從而占領市場。

智慧故事

紅軍巧破蔣家軍二次“圍剿”
《孫子兵法》有道是,出兵征戰,貴在出奇制勝。大敵當前千萬不能自亂陣腳,要沉住氣,機靈應戰,並且要分析敵人的薄弱點,避開敵人的優勢點,以逼強擊弱取勝,巧藏兵力,逐個擊破。而一旦得手就要乘勝追擊,打得敵人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毛澤東就是利用《孫子兵法》這一謀略,破解蔣介石的第二次圍剿的。
蔣介石領導國民黨起兵,圖謀將紅軍圍剿,然而第一次圍剿蔣介石失敗了。但是他並沒有死心,而是等待時機,以“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緊縮包圍”為第二次“圍剿”的戰略,企圖再次剿滅紅軍。
雖然共產黨第一次破“圍剿”勝利了,但還是嘗到了蔣介石緊縮包圍策略的厲害,於是黨內許多人事都認為應該離開江西,另外到四川去重新簡歷革命根據地。但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同志堅決反對,堅持在江西打垮國民黨的再一次“圍剿”。然而面對蔣介石如此縝密的“局”,紅軍應該怎么應付呢?紅軍主要領導毛澤東、彭德懷等一起研究敵情,以得出破二次“圍剿”的方法。
紅軍大膽構想,以“牛角”策略破蔣家軍二次“圍剿”。首先將紅軍集中在東固,南邊距離敵19路軍50餘里,西邊距離敵5路軍40餘里,北邊與敵43師相隔20餘里。在這個四周環山之地,也是蔣介石意料不到之地藏身,苦等25天,尋找戰機。這一天代總司令何應欽的一再督戰,秉藩的28師終於忍不住了,出軍去圍剿紅軍。殊不知紅軍已經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對他們進行了包圍。紅軍奮力作戰,勇戰半天后消滅了秉藩的28師,還抓獲了他們的師長,但後來又狡猾地逃跑了。
秉藩的28師被殲滅,驚動了國民黨軍隊里所有的人,43師的郭宗華害怕得溜走了。紅軍一聽說敵43師開溜,主動追擊,在白沙將全師殲滅。連續兩戰勝利,鼓舞了紅軍的士氣。於是乘勝追擊,之後的幾天內接二連三地消滅了27師高樹勛的大部、敵5師胡祖鈺的部分和敵56師劉和鼎的全部。可謂,勝利無人可擋。就這樣,紅軍避強擊弱,巧妙地利用了“牛角”戰術搶得先機,有接著敢打敢拼,連續作戰,終於破了蔣家軍的二次“圍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